臺灣第一位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頒發「傑出貢獻獎」的羅竹芳教授,在 1994 年純化出蝦白點病毒,讓蝦白點病研究終於獲得重大突破,全球的蝦病防治,也從此邁出關鍵性的一步之後,至今已經將近 30 年了。
從那天開始,羅教授和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不斷探索蝦類領域內的各種可能。從病毒、免疫學、病毒基因體學,到種蝦培育、產業發展對策等等,羅教授和團隊的研究的內容既深且廣,建立起巨大的學術研究堡壘。羅教授的實驗室更榮登全臺唯一被 OIE 指定的參考實驗室,證明了羅教授和團隊的研究成果,深受國際肯定。除此之外,羅教授也在 2013 年,著手進行國立成功大學前瞻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下稱前瞻蝦類養殖中心)的建設計畫提案,在羅教授和團隊的奔走下,前瞻蝦類養殖中心慢慢成形,發展的方向也愈發多元,每一年都交出令各界期待的亮眼成績單:包括在 2016 年完成全臺灣唯一的 SPF 草蝦育種中心,2017 年成功研發全室內訓養草蝦技術,2019 年又在花蓮建置 SPF 草蝦種蝦擴增場,2020 年成功量產 SPF 草蝦⋯⋯。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來自精實、一絲不苟的研究基礎。
圖說:前膽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發展沿革及亮點綜整/資料來源:前膽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
為了讓臺灣人可以吃到最新鮮美味的蝦子。以白蝦為例,臺灣年產一萬噸的白蝦,但年進口量卻高達 2 萬 5 千噸。羅教授認為:「臺灣人應該要有辦法自己養出好蝦子,就不需要仰賴進口。我們養的草蝦,每一隻都又大又好吃,這樣的好東西,我想讓更多臺灣人一起享用。」目前在前瞻蝦類養殖中心,設有種原培育中心,建置了各項現代化的育種設施,包括種蝦催熟室、藻類培育室、產卵/孵化室、幼苗培育區、種蝦育成區、餌料生物區及檢驗實驗區等等。而且羅教授和團隊也建立了一套操作的標準化流程,讓每一個區域都能有效率的彼此溝通合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在育種中心成功保有約 30 個 SPF 草蝦家族,每年滾動式增減 2 到 3 個家族。
圖說:想讓臺灣人享用頂級草蝦,更希望臺灣的養蝦事業可以再次興盛
要成功的繁衍出 SPF 草蝦家族並不容易,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於當年肆虐全球的白點病害,至今仍後患無窮。「由於臺灣在 1980 年代因 WSSV 等其他病毒感染受創甚深,經過 30 年如此長久時間,目前在野外撈捕的草蝦野生種蝦,高達 95% 以上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疫病帶原。因此,如果個人養殖戶自行在沿海捕撈蝦子後帶回養殖場繁殖,即使當下蝦子看起來很正常,但牠之後生下的蝦苗,有相當高的機會帶有不同病原的低度汙染,再擴散到整個養殖場,造成經濟損失。」
在前瞻蝦類養殖中心所成立的種原培育中心裡,羅教授和團隊建立了一個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的室內封閉水循環系統,落實種蝦生殖、幼苗孵化等各項科學化標準化流程。同時,養殖場內的水流方式、水體交換比例、光照週期、溫度控制、營養需求等各種養殖參數,都會非常細心的依照草蝦各生長期需求進行調整。最重要的是,給予草蝦在不同生長期時,擁有各自的獨立空間,搭配獨立供、排水系統,以避免交叉感染。育種中心所採取的,是最高水準的生物保全措施。
圖說:前膽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外觀照/圖片來源:前膽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
圖說:完善先進的設施、嚴格執行生物保全,讓前瞻蝦類養殖中心的蝦子,都是 SPF 模範草蝦。
黃副主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研究,以篩選出臺灣本土野生 SPF 草蝦種原,並將第一子代培育為 SPF 種蝦,同時建立草蝦無特定病原篩選標準化流程為目標。從種蝦的篩選開始,以及緊接而來的蝦卵孵化、培育出成蝦的過程中,黃副主任和種原培育中心共同努力,要隨時保持養殖環境與用水的高度潔淨、監控疫病的狀況,同時還要利用藻類製作餌料生物。結果顯示黃副主任成功的挑選出SPF草蝦兩種蝦品系,產卵孵育出的子代,經過檢測也是 SPF 草蝦幼苗,最後總共有三十隻種蝦(公蝦 16 隻,母蝦 24 隻)進入催熟室,母種蝦的體重超過100公克,預期可以再順利產下 SPF 第二子代。
圖說:鮮甜、肥美的健康草蝦,每一隻都是羅教授和團隊努力而來的驕傲。
「臺灣沿海的野生草蝦種蝦,不管在外觀或質地上,都有著相當優秀的表徵型態。因此,如果我們能篩選出無病原的野生種蝦培育繁衍,將有機會使臺灣能穩定自產出 SPF 草蝦苗與種蝦,徹底杜絕疫病的傳染。」黃副主任的目標,恰如其分的說明了前瞻蝦類養殖中心一直以來在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擺脫過去病害的陰霾,讓臺灣人再次養殖出最鮮甜、健康的好蝦。相信在羅竹芳教授、黃俊諺副主任,以及全體團隊的努力之下,我們終有一天,將拿回養蝦王國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