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一兼二顧,找到漁民生計和海洋生態的共好雙贏

研發適用於臺灣底拖網漁業之減少混獲自動裝置科技計畫陳朝清教授

底拖網漁法是全世界主要漁業國家都在使用的漁法之一,但同時也是爭議最高的漁法——在漁船上裝設巨大的袋狀網具,利用水流使網口張開,如果使用一艘船拖行漁網,稱為「單拖」,兩艘船就是「雙拖」。船在前行的過程中,魚蝦等經過網口的生物,就會被一網打盡、盡收網底。底拖網的高效率、高漁獲量,是其他漁法無法企及的。通常底拖網是用來捕撈海洋中的中、下層生物,以臺灣為例,我們利用底拖網所捕撈的漁獲,包括了櫻花蝦、吻仔魚,以及竹莢魚、白鯧、肉魚、白帶魚⋯⋯,另外還有用來加工為飼料、魚粉的下雜魚等等。

早期基隆正濱漁港拖網船停泊盛況

圖說:早期的基隆港,停滿了底拖網漁船/圖片來源:osama 甲子園

圖說:臺灣沿近海拖網所捕獲的下雜魚

效率高、爭議大,底拖網漁法利弊難平衡

雖然底拖網效率高,但捕撈的方法和過程相當容易傷害海床、破壞物種產卵棲地,甚至纏繞住珊瑚礁,造成漁具汙染等等。另一個嚴重的影響,就是拖網漁法所造成的「混獲」比例,高達 50%。因為底拖網所到之處,除了目標漁獲之外,其他生物也有很高的機會被捕獲,例如鯨豚類、海龜、鯊魚,甚至海鳥。綠色和平就曾在報導中指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頭鯨豚遭漁網纏勒溺斃;每年因混獲而導致死亡的鯊魚高達 10 萬隻;科學研究也指出混獲是造成過去 20 年間,北大西洋將近八成的雙髻鯊以及長尾鯊族群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混獲也帶來資源浪費。因為混獲生物往往在掙扎過程中受到傷害,甚至因此死亡,即便被放置回海中也變得奄奄一息,而造成生態失衡;又或者混獲的物種當中,也包括了目標漁獲的幼魚,如果幼魚長大的機會大幅降低,就會嚴重影響族群數量的變化。

底拖網漁船所經之處,將所有生物一網打盡

圖說:底拖網漁船所經之處,將所有生物一網打盡。

底拖網漁船所經之處,將所有生物一網打盡

圖說:立委提出禁止底拖網的提案,讓漁民聚集立院抗議
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林慧貞

拖網漁業曾是臺灣近海漁業的主力,在 1965-2007 年間的漁獲量都是最高的,甚至在 1980 年曾高達 22 萬噸,是當年近海漁業總產量的 62.8%。但在這之後漁獲量就開始下降,到了 2010 年僅剩 25,000 噸,降幅高達 90%。漁獲量下降,反映了臺灣沿近海資源枯竭的事實。而造成資源枯竭的原因很多,除了氣候變遷、陸上污染進入海洋,甚至中國的漁船跨域捕撈等因素之外,底拖網漁法也被認為是難辭其咎的共犯。2014 年時,曾有立委提案全面禁止底拖網,當時造成漁民的強烈反彈,希望能以「禁漁期、禁漁區」代替,因為毫無配套措施的禁止,將讓漁民喪失賴以為生的能力。事實上在 2006 年,國際就曾討論是否在公海禁用底拖網,但最後聯合國未通過,因此目前世界各國都是以禁漁區方式來加以管制底拖網。至於臺灣,則是早在 1977 年,就劃設了禁漁區,禁止 50 噸以下拖網漁船在離岸 3 浬內作業、50 噸以上在 12 浬內作業。但由於執法並未落實、懲處也相對輕微,再加上臺灣周圍海域地形變化多端,漁場分布不會按照法律所劃下的線來安排,因此「賭一把不會被抓到」的情形還是頗為常見。

全球超過 20 個國家都在努力研發的「漸少混獲裝置」

消極的禁止無法產生作用,但積極的技術改良或許有機會。現在全球有超過 20 個國家,正在研發以及使用減少混獲裝置。例如 70 年代就被發明的海龜逃脫裝置(Turtle Excluder Device, TED),是一種裝在蝦拖網中的金屬柵欄,如果海龜或其他大型生物進入網中,就能被柵攔阻擋,再由另一個開口處逃脫。1987 年,美國要求所有的蝦拖網船都必須裝上 TED,兩年後,更進一步要求所有要進口至美國的蝦子,都必須由裝設了 TED 的蝦拖網船捕撈。印度也在 1996 年修改了傳統的 TED,稱為海龜保護裝置(Turtle Saving Devices, TSDs),並且要求當地漁民使用。

圖說:蝦拖網用的海龜逃脫裝置 TED 早在 70 年代就出現,美國更堅持所有交易船隻都必須安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海龜逃脫裝置

挪威、英國、墨西哥、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日本、韓國、中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澳洲、巴基斯坦⋯⋯,各國在減少混獲裝置的研發和推廣上從未停止,都為了維護海洋的資源而努力著。

圖說:政府、漁民、環保團體共同努力發展永續漁業,讓美國太平洋漁場在 2020 年重新為底拖網漁業開放/圖片來源:flickr - Jon. D. Anderson

對的事情,值得付出 20 年心血

在臺灣,陳朝清教授和團隊進行減少底拖網混獲裝置(Bycatch reduction devices, BRDs)的研究與開發,已經有將近 20 年的時間。去年(2021年)更開發了三款適用於臺灣底拖網漁業的 BRD,以降低我國底拖網漁業捕獲經濟漁獲的幼魚,以及低價值或無價值的漁獲為主要目標,成效頗豐。三款 BRD 不僅都可以成功的排除底拖網中一定比例的幼雜漁獲,其中,篩選間距為15mm的BRD,更是可以很好的在漁民利益以及海洋資源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陳教授建議主管機關,可以多多鼓勵臺灣的漁民優先加裝這款 BRD。

今年,陳教授和團隊再接再厲,讓去年的研究結果再進化,不只針對 BRD 進行改良,讓有意願裝設 BRD 漁民,不至於承受太多立即性的經濟損失,也會再朝「減少混獲」、「容易安裝處理及維護」、「耐用且成本低」及「可行之漁業管理方向」等面向進行優化設計。

減少底拖網混獲裝置(Bycatch reduction devices, BRDs)示意圖

圖說:延續去年的好成績,陳教授和團隊繼續優化 BRD,希望為漁民帶來利益與生態的雙贏。

為什麼裝設 BRD 會造成經濟損失?

以鎖管來說,各類鎖管的成熟體長,大約落在 6 至 10 公分左右,而在陳教授的研究中,捕獲 6 公分以下鎖管的尾數比例高達 86.7%,透過 BRD 即可排除 78.3% 的未成熟鎖管,站在資源保育及漁獲經濟效益的觀點來看,BRD 的效果是非常優異的。但是,剛好符合成熟體型的 6 公分鎖管,在使用 15mm 的 BRD 之後,也有大於 50% 排除效果,但其實這些鎖管是可以販售的,因此對漁民來說就是損失。「如果我們從長遠來看,也許可以考慮將 6 公分體型的鎖管適度釋放,等他們長到 10 公分以上再捕捉販售,更能提高鎖管的經濟效益。」陳教授建議道。

BRD 試驗成果 - 鎖管
BRD 試驗成果 - 鎖管排除比例
頭套長 (cm) 漁獲尾數 排除比例 (%)
(覆蓋網 / 合計)
覆蓋網 囊袋網 合計
<2 648 123 771 84.05%
2-4 1,601 439 2,040 78.48%
4-6 374 166 540 69.26%
6-8 169 120 289 58.48%
8-10 53 80 133 39.85%
10-12 19 34 53 35.85%
12-14 4 17 21 19.05%
14-16 - 5 5 -
16-18 - 2 2 -
18-20 - 2 2 -
20-22 - 2 2 -
22-24 - 3 3 -
>24 - 3 3 -
總計 2,868 996 3,864 74.2%
BRD 試驗成果
鎖管科 (Loliginidae) / 樣本總數 3,864尾

圖說:體長 6 公分以下的鎖管排除率非常高,顯示 BRD 對於保護幼魚的效果很好。

BRD 的改良與優化

在 BRD 本體的優化上,陳教授和團隊將篩選器框架改為快速拆卸式、調整篩選器的傾斜角度、調整篩選器的篩選間距、增加大型生物及非生物的快速取卸窗口等,讓漁民使用起來更便利、輕鬆,而且耐用,整體來說就是降低了維護成本,從而提高使用意願。

當然,陳教授和團隊也實際進行了在海上使用 BRD 的試驗, 今年共有 8 航次、24 網次的海上試驗,每網次拖曳 1 小時。同時也請願意配合的漁民,將 BRD 裝上一艘 CT3 底拖網漁船,用三個月的實際操作結果,讓陳教授和團隊可以根據收集到的漁獲數據,及漁獲經濟影響程度進人行分析。

在整個實驗期間,陳教授和團隊遭遇到各種困難,包括天氣的不穩定、船舶維修,疫情影響使得船長和團隊成員陸續確診,以及漁網在海中被廢棄物損毀等等。但是,關關難過關關過,BRD 的實驗結果依然相當出色,不僅有效排除目標漁獲之外的其他物種,甚至抓到了「 刺網網片」——卡在 BRD 漏斗網的末端,造成部分漁獲也卡在漏斗網與篩選器之間。不過,因為陳教授和團隊今年在 BRD 上增設了「大型生物與非生物快速取卸窗口」,所以後來能很順利的將網片快速取出。

要顧生計,也要永續生態

「臺灣對於拖網漁業的管理措施是相對保守的,目前只有獎勵休漁,還有限制作業區域等措施, 幾乎沒有任何針對幼雜漁獲的管理辦法。再加上推動養殖漁業發展,等於是間接鼓勵拖網業者捕撈幼雜漁獲,販售給加工業者做飼料。長年的無作為,已經對臺灣周邊海域的水產資源,造成嚴重的危害。」陳教授說,今年的研究,也針對美國、澳洲的拖網漁業管理進行搜集,這兩個國家對於拖網漁業實施 BRD 至少都有 20 年以上的歷史,也強制境內的拖網漁船加裝 BRD 以及 TED 等裝置。「這幾年下來,美國和澳洲的拖網業者,甚至有取得 MSC 認證的,這個是很好的例子,值得臺灣學習。」

MSC 認證統計
BRD 試驗成果 - 鎖管排除比例
項目 說明 / 認證狀態 拖網類型 合計
底層拖網 中層拖網 其他拖網
漁業別 總申請案件之漁業別數量 168 91 21 280
目前仍有物種在認證中的漁業別數量 97 38 10 145
水產物種別 認證通過 (Certified) 234 66 30 330
獲得評估單位認證 (Certified with Unit(s) in Assessment) - 4 - 4
結合另一個評估 (Combined with another Assessment) 78 16 5 99
評估中 (In Assessment) 6 6 4 16
暫停 (Suspended) 4 5 1 10
撤銷 (Withdrawn) 50 45 11 106
總計 (Total) 372 142 51 565

圖說:即使是底拖網,如果可以透過有效的管理制度,也能達到水產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資料來源:MSC 官方網站(資料統計日期:111 年 3 月 20 日)

臺灣沿近海周邊的底拖網船,是許多漁民家庭獲得溫飽的方式,它所帶動的經濟效應,也不僅僅侷限在漁業,市場、餐廳、加工廠⋯⋯一環扣著一環,緊密相連。雖然底拖網的設計與應用,或許還有許多調整空間,但是即使是最善良的工具,如果用錯了方法,也有可能造成傷害。陳教授花了 20 年的時間持續努力,希望能整合管理面、教育面、產業面⋯⋯,同步協助漁民改善使用底拖網的方式,這份熱忱令人衷心佩服。也期待在陳教授的努力之下,我們能擁有一片更乾淨的海洋、更友善永續的漁業。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