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照片-張祥傑副教授

跨領域應用,讓漁業迎向高科技未來

突破漁船作業困境張祥傑副教授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臺灣列為全球前六大公海漁撈國之一,我們的作業漁場遍佈世界三大洋區,每年平均產值高達新臺幣 400 億以上。要達到這樣的成績,除了要有出色的捕撈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足夠的船隻、設備以及人力。根據統計,臺灣有 1,100 艘遠洋漁船,僅次於中國,而臺灣能組成這樣龐大的船隊,要歸功於我們的造船廠——臺灣的造船廠曾經有在三年內造出百艘延繩釣船的成績,也有打造出最大噸位達 2,200 噸的圍網漁船實力。此外,臺灣在漁網的研發設計也令全球驚豔,我們不僅有全世界第二大的漁網製造廠,銷售範圍遍佈全球,更有創新研發的軟實力,可以推出高強度、有效減少海水阻力和漁船載重,幫助漁船節能的漁網。要說漁網製造業是臺灣的隱形冠軍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臺灣漁業一直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太過需要人力,但又人力不足。」專精於機械、自動化設備等研究,善於找出企業問題並協助改善的張祥傑副教授,在進行臺灣秋刀魚自動選別機設計的過程中,親眼看到了漁業現場中,這個亟待解決的痛點。

::: 推薦議題閱覽 :::

漁獲處理好幫手

大量仰賴國外勞力的風險,是否能靠科技解決

臺灣漁業作業的高風險、高勞動,加上作業環境狹小、髒亂等實際狀況,一直處於缺工的狀態。1990 年代初期開始,臺灣就試圖透過引進外籍漁工來解決缺工問題。但是隨著漁工來源國的產業發展變化,這些勞動力進入臺灣漁業的意願也隨著改變。最早進入臺灣漁業的漁工多半來自中國,在臺數量曾經高達三萬名之多。後來中國經濟成長,中國漁工也漸漸減少,加上 2002 年中國禁止漁工輸出至臺灣,現在已經由其他亞非國家取而代之。2018 年的資料顯示,臺灣遠洋漁船上的外籍漁工人數超過兩萬人,來源國遍布印尼、菲律賓、越南、緬甸、坦尚尼亞、柬埔寨、萬那杜等 16 個國家,是 10 年前的 2.5 倍。

圖片:臺灣捕撈秋刀魚為主的棒受網漁船,船上的工作人員多達 70 名。

圖說:臺灣捕撈秋刀魚為主的棒受網漁船,船上的工作人員多達 70 名。

從這些年統計的數字變化中,我們可以獲得的訊息是——臺灣漁業對勞力的依賴程度相當高,而且幾乎都仰仗國外,一旦來源國停止輸出勞力,臺灣的漁業將無以為繼。要解決這個問題,張副教授認為「讓更多自動化科技設備進入漁業,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方法,除了取代人力之外,也可以降低船長在管理上的壓力,甚至從根本改變整個作業環境的狀態,從長遠來看是非常值得投資的一項工具。」

因此,在漁業署的邀請之下,張副教授開始進行秋刀魚自動選別機的研究與設計,這項設備能夠將每網次最多八公噸的秋刀魚,依照體型大小進行選別。張副教授表示:「靠人工來做分類的話,每一次大概需要動用到20個漁工一起處理,但是有了自動選別機的輔助,可以減少一半的人力,差異蠻大的。」

圖說:裝設在漁船甲板上的自動選別系統。

科技漁業的多重挑戰,現在才剛開始

在設計秋刀魚自動選別機時,張副教授為了測試成效,拜訪了許多船東、船長,好不容易才遇到願意嘗試安裝的滿鱻 12 號。經過測試之後,秋刀魚自動選別機也不負眾望,讓滿鱻 12 號減少雇用五名漁工。以 2020 年在海上作業五個月為例計算,等於節省人力成本達美金 15,000 元。張副教授接著說:「即使這次的測試的成果獲得滿鱻 12 號船長的認可,但是要推廣到其他漁船,還是非常困難。」造成推廣困難的主因,或許可以從機器本身的條件說起。張副教授的秋刀魚自動選別機,其實是改良自日本的秋刀魚船設備。

圖說:張副教授實際進入漁船,了解船上的作業環境與工作型態。

對日本來說,秋刀魚捕撈屬於沿近海漁業,但是對臺灣來說則是遠洋漁業,因此我們所需要配備的自動選別機,必須比日本現有的機器還要大型,才能容納以及處理更大量的漁獲。張副教授說道:「這麼大型的設備要進入漁船,勢必會牽動到漁船既有的空間和動線。而且大型的設備代表大量金額的投資,對向來保守的漁民來說,若不是剛好有大型機器需要汰換,做出改變的意願相對偏低。」

張副教授特別解釋,漁船上的機具設備,每一樣設計都是為了面對海上惡劣天候以及海水侵蝕所打造,耐用度強化再強化,使用年限以十年為基準,造價自然不菲,因此在尚未回收成本之前,很難說服漁民進行更換。

圖說:即使成效就在眼前,但張副教授向漁民推廣自動選別機還是困難重重。

另外,海上氣候的嚴苛條件,同時也提高了導入科技的困難度。「在陸地上的工廠,環境是相對單純的,要設計出可以適應的高科技設備,就比較簡單。但是漁船要面對的是海上的風雨、鹽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驗這些電子儀器的耐受度。往往剛上船是好的,只要一次暴風雨就毀了。」張副教授說,再加上漁民們普遍保守的態度,使得海上和陸上的科技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無論是在材料的開發上、設計的實踐上,都可以說臺灣漁業的高科技化,現在才正在起步的階段而已。

圖說:張副教授持續與漁業的產官學專家合作,希望能夠為漁業帶來改變的可能性

「臺灣的漁業很強,但我們仰賴外國的勞力也是不爭的事實。我相信透過科技,未來我們的漁業,是有機會創造出省工省時的工作方式、更好的作業環境,甚至讓技術和知識的傳承更有效率。但我也認為,這樣的改變並不簡單,可能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例如一個世代。」在張副教授的結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臺灣漁業的期待與想像——讓科技進入漁船,預先處理各種危險、重複性高、勞動力強的雜事,漁民們就可以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或者更快速的處理原先需要曠日費時才能完成的瑣碎事務。如此一來,是否就有更多人願意投入臺灣漁業,為這個產業注入更多新力量,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張祥傑副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