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養殖漁業已經超過三十年的冉繁華教授,從大學時期懵懵懂懂的前往屏東九棚實習開始,到近年帶領一群又一群的專業團隊,以前瞻的思維和眼光,將高科技帶入臺灣養殖漁業。這一路走來,冉繁華教授不只親眼見證臺灣養殖漁業的潮起潮落,更親力親為的跟著漁民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說冉繁華教授是臺灣養殖漁業的先行者一點也不為過。
在冉教授還是個大三學生的那年,他跟著兩個同學一起去了屏東九棚實習。在酷熱、簡陋的環境裡,從蝦苗開始培育,三個大男生一起照顧三十公頃的草蝦。「真的是直接體認到養殖漁業有多辛苦,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想要認真去了解這個產業是怎麼一回事。」冉教授表示。通過實習,他第一次了解到產業跟學術界之間的落差。在就讀臺大動物學研究所博士班期間,冉教授深受當時的指導教授陳秀男所影響,走出實驗室,直面產業問題,建立起鎖定目標、獨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那時我就想推動陳教授的理念,去做健康蝦苗。」冉教授說。有鑒於當時臺灣當時在蝦子產業的挫敗,冉教授提出幾點原因,第一,發展快速膨脹,以至於養殖環境良莠不齊,沒有達到一定水準。第二,當時的漁民習慣用高溫以及藥劑控制蝦苗養殖,造成免疫力低落,死亡率提升,更產生了很多疾病。
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冉教授引入漁塭養殖培育的塭池草蝦種蝦以及蝦苗育成的工作,並且得到良好的成果 。最後向養殖戶推廣時,更是深入產業核心,用行動和數據讓養殖戶接受非高溫、不用藥的健康蝦苗。在這樣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不僅挑戰專業技術,也挑戰耐心和體力的歷練中,冉教授的健康蝦苗在南部養殖場獲得重大成功,大幅提升了當時的草蝦養殖產量,達到每甲地八千斤以上,深受養殖戶認同。
「養殖業是一種應用科學,同時也要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才能不斷前進。」幾年後,作為博士班學生的冉教授,到泰國和印尼去輔導當地的養蝦產業。「當時我在印尼操作的一個養蝦場,大約是四萬公頃,差不多等於現在臺灣所有的養殖場加起來的大小。」冉教授笑說。這樣具備經濟規模的產業,等於可以更快速、大幅度的推動技術,而技術也可以更完整的落實在產業中。
圖說:印尼的蝦子養殖場,規模較臺灣更大。
因為這樣的經驗,讓冉教授對水產養殖業有了更宏觀的視野,如何從經濟化養殖的角度,去設計一個生產區該有的軟硬體設備,進而向政府有關單位提出建議和企劃,去推動更有效、友善、永續的相關產業的運營。除此之外,冉教授也體認到臺灣的養殖業必須走出自己的路。臺灣地狹人稠,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產業發展的各種相關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臺灣並不適合用價格來與國際競爭,「在我看過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養殖現況之後,我認為臺灣要發展的是差異化,別人養不了的,我們要想辦法養起來,別人養得了的,我們更要養得好。」冉教授很熱血的表示。
臺灣是一個親黑潮交界的地方,所以地球有超過 1/4 以上的物種,都會經過臺灣。「因此我們可以做到開發特殊性的魚種,來強化競爭力,同時也能解決我們沿海過度捕撈,造成原有種類越來越稀少的問題。」冉教授表示。要全力發展養殖,科技的輔助絕對不能少。近年來,冉教授一頭栽入綠能的世界,推動漁電共生、LNG 冷排水、智能箱網等養殖策略或工具,希望可以用高科技的力量,讓產業發展、漁民獲利,自然環境也得以永續。
以漁電共生來說,就是結合了養殖漁業與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雙贏設計。在維持養殖場可以正常運作以及生產的前提下,將發電設備設置在魚塭周邊。對養殖戶來說,不僅可以持續養殖,而且因為發電設備為魚塭提供適度的遮光,可以避免夏季水溫過熱,冬季所架設的防風布,又可以抵禦寒流,養殖的環境變得更好。除此之外,冉教授也持續研究LNG冷排水的發展可能。一般來說,養殖池對天氣的反應很明顯,劇烈的氣候變化,或者長時間的過冷過熱,都會造成養殖魚蝦大量染疫,甚至死亡。LNG 冷排水,是天然氣接收站(LNG 廠),在傳送天然氣過程中所產生的無毒、無菌排放水。如果可以把這些冷排水的涵管安排在養殖池周遭,使用冷排水來維持魚塭的水溫,養殖戶就不需要辛苦抽水過濾、升溫降溫,LNG 廠也同時省下這些排放水的大筆處理費。
當然,現在全球都致力發展的智慧科技,冉教授也大力推廣到養殖漁業的應用中。比方養殖環境監測與智能生產決策系統。 可以有效率的為養殖現場整合與累積數據,搭配智能箱網的推行,幫助養殖戶提升海域利用率。冉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去年(2021 年)已經成功的在屏東恆春,使用四座圓周一百公尺、深度達十五公尺的沉降式智慧箱網進行養殖。搭配精準的海況預報系統,以及箱網動態分析監測,讓颱風等極端氣候對養殖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現在我們箱網養殖的產能,可以達到陸地上的 8 倍,過年才吃得到的『金錩』,這種很高單價的魚,我們可以飼養 30 萬尾」冉教授驕傲的表示。這樣的成績和表現,對養殖戶來說深具吸引力。
圖說:使用智能設備輔助養殖,監測環境並且建立數據資料。
走過四十年,從土法煉鋼,到科技加持,冉教授見證了臺灣的養殖漁業發展,也持續不斷的用自己的實力、創意和熱情,為養殖漁業現場提高獲益、創造更多可能性。冉教授的目標,就是將臺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養殖漁業和市場的需求,用科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於此同時,冉教授也不遺餘力的,將自己從陳秀男教授身上所獲得的啟發與知識,一點一滴的灌注到新生代的學生、研究者身上。相信在冉教授的努力之下,不管是在講究精準與效率的實驗室中,或者讓人揮汗如雨、微笑收成的養殖現場上,我們想要的科技、乾淨、友善、永續漁業,都將確實的從理想藍圖,化為真正的現實。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冉繁華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