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照片-陳朝清教授

用對工具,讓我們更友善的對待海洋

專訪漁具研發先鋒陳朝清教授

隨著環境與氣候的變遷,以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人類的一舉一動,對海洋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其中,與海洋息息相關的漁業,更是每一步都和海洋的變化彼此牽動。

來自屏東農家的陳朝清教授,自從大學一頭栽進漁業的世界,每一天都為了他深愛的大自然而努力。從事漁具設計與漁法改良研究的陳教授,早在 1990 年代,便協助進行漁船上各種設備、器材的設計和改良,例如鮪延繩釣作業使用的圓型鈎、適用於我國拖網漁業的混獲減少裝置,都是由陳教授協助,調整到最適合我國漁民作業的狀態。

用國際的經驗,看見臺灣的問題

站在最前線,見證著海洋的種種改變的陳教授,對於臺灣、漁業、漁民與海洋的關係,有著比別人更深入的理解與研究,也不斷嘗試著尋找共贏共好的平衡點。這一切的源頭,或許可以從陳教授帶領著學生,前往哥斯大黎加實習的往事說起。

1996 年,陳教授帶著學生,隨著臺灣漁技團的腳步,來到哥斯大黎加進行漁業方面的技術訓練與發展。因為這一次的經驗,陳教授見識到海龜逃脫裝置 (Turtle Excluder Device,或簡稱 TED) 的應用。

TED 發明於 1970 年代,到了 1987 年,美國要求全世界的蝦類供應廠商,都必須在拖網捕蝦船上裝設 TED,身為供應商之一的哥斯大黎加當然也不例外。TED是針對蝦拖網漁業所設計的改良設施,在拖網後段囊網附近裝設金屬格柵,如果大型的動物(例如:海龜)入網,碰到格柵之後就可以從活動門或開口處逃脫,至於其他體型較小的目標魚類則會進入囊網。漁民透過這個機制,得以改善混獲大型海洋動物的狀況。

圖片:陳教授在哥斯大黎加時所遇到的漁民,他們手上的漁網就是蝦拖網,TED也裝設在這個漁網上。

圖說:陳教授在哥斯大黎加時所遇到的漁民,他們手上的漁網就是蝦拖網,TED也裝設在這個漁網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拖網漁法

在臺灣,如果以漁法來分類的話,目前我國沿近海漁獲量最大的是扒網,第二名則是拖網。拖網漁法盛行於全球,臺灣早期以人力為主,日治時代由日本引進大型動力拖網後成為重要漁業。拖網的原理是「利用漁船,拖拉著有囊袋的網具,在水中進行水平式移動。只要是網具掃過的水域,絕大部分的水中生物都會被抓住,所以拖網的漁獲效率非常高,全球各國幾乎都會積極發展拖網」。陳教授解釋道。

圖說:陳朝清 教授採訪照。

拖網的效率,是它吸引漁民的原因,但也是造成海洋傷害的原因。因為拖網不僅能捕捉到目標漁獲,同一網中也會參雜到非常多的幼魚及雜魚。當幼魚沒有機會長大,目標漁獲的族群就會慢慢變小;而雜魚更因為被大量捕撈,造成其他魚類缺乏食物來源,生存受到威脅,凡此種種都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難以估算。「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拖網的漁獲量大幅下降,逼近 90%」。陳教授說。的確,拖網漁法的漁獲量,在 1980 年曾高達 22 萬噸,是當年近海漁業總產量的 62.8%,但是到近年來僅剩 2.5 至3 萬噸之間,下降幅度十分驚人。

圖說:拖網中的漁獲往往非常混雜,大魚、小魚、蝦蟹、軟體類都有。

幼雜魚的問題還不只如此。隨著臺灣大力推動水產養殖業,魚飼料的需求提升,尤其像石斑魚這種肉食性的魚,以幼雜魚作為飼料最合適不過。由於需求提高,幼雜魚的價格也跟著提高,曾經短短數年內從每公斤 3 元漲到 20 幾元。「結果就是漁民更不願意放棄幼雜魚,甚至還有一些拖網業者開始專門捕撈幼雜魚」。陳教授表示:「但是混獲的問題再怎麼嚴重,拖網捕撈這個漁法也沒辦法完全禁止,因為有些魚種,就是只能靠拖網來捕撈,例如櫻花蝦」。事實上,全球現有超過20個國家,包括挪威、美國、日本、澳洲等,都在針對「減少混獲」進行研究與開發,以強制拖網漁具裝設減少混獲裝置(Bycatch reduction device,BRD)為目標。而且臺灣對拖網減少混獲的設計,以往大都針對網目擴大去研究,然對臺灣周遭海域生物多樣性複雜的拖網漁業,僅擴大網目並未能符合漁民需求。有鑑于以上種種原因,陳教授決定著手研發適合臺灣漁業使用,應用於底拖網的減少混獲自動裝置。

圖說:漁民為了增加漁獲量,及降低經濟漁獲的體表損傷,進而提高賣相,將網目越縮越小,卻使未達市場規格的漁獲物不易逃脫。

既然不能禁止,必得另尋出路

拖網的結構基本上分為三個區塊,前段是袖網,中段是身網,後段是囊網。陳教授所研發的減少混獲裝置 (BRD) 就設置在囊網的中段,可以讓體型小於 BRD 篩選間距的幼雜魚有機會逃脫,其他大型的魚類則會順勢進入囊網裡頭。為了要確定捕獲的魚和逃脫的魚,無論是在行為上或者數量上,都能有更詳細的紀錄以便日後分析,陳教授和團隊還在 BRD 前端架設攝影機,捕捉第一手的資料。

為了實際驗證 BRD 的效果,去年(2021年),陳教授和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高雄興達港到高雄第一港口之間,進行了 42 個網次的漁撈實驗。結果證明有經濟價值的目標漁獲,幾乎沒有流失的問題。而這些目標漁獲的幼魚,以及小體型的下雜魚,都有很不錯的逃脫成績,尤其是條馬鰏(俗稱花身鰏、金錢仔)的逃脫率,更高達 88%。

圖片:將 BRD5 裝進漁網中進行試驗

圖說:將 BRD 裝進漁網中進行試驗。

圖片:幼雜魚透過BRD逃脫 圖片:目標漁獲進入囊網中

圖說:可以看到幼雜魚透過 BRD 逃脫,目標漁獲則進入囊網中。

除此之外,陳教授還以 BRD 為基礎,研發出專為捕撈櫻花蝦所設計的「幼雜漁獲逃脫裝置」(juvenile and trash excluder device, JTED)。這次陳教授與東港地區的櫻花蝦漁船合作,進行了 40 個網次的漁撈試驗。結果發現,小蝦、小魚經由 JTED 逃脫的成功率落差頗大,或許是因為魚蝦的體型結構,或者游泳能力不同而導致。但是在大型魚類方面,尤其是白帶魚,JTED 的篩選效果就相當顯著——能逃脫出去的白帶魚,幾乎都是未達成熟體長、40公分以下的狀態,而被捕獲的白帶魚,平均體長則有 52.8 公分,體型的差異相當明確。

另外,實驗結果也證明,針對主要混獲物種七星底燈魚(Benthosema pterotum)的排除效果,每一網次都能達到 70% 以上,甚至出現過高達 85% 的結果,效果非常顯著。而這樣的成績,將對臺灣東港櫻花蝦拖網漁業,爭取 MSC 認證有極大幫助。

什麼是 MSC 認證?
MSC ecolabel.png MSC 是成立於 1997 年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的縮寫。MSC 是為了海洋的永續發展而創立,所以一直鼓勵、推動水產業者,能夠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創立至今,MSC 認證已經是全球最受認可的永續水產品驗證標準之一,包含漁業捕撈評估(FM),以及產銷監管鏈(CoC)兩大驗證項目。通過驗證的業者,就可以將 MSC 的藍色商標標示在產品上,提升消費者的認同。
圖片:JTED裝置在海上試驗的景象

圖說:JTED 裝置在海上試驗的景象。

圖片:經由JTED排除的魚獲,看起來大小一致,也沒有其他蝦蟹類混雜其中

圖說:經由 JTED 排除的魚獲,看起來大小一致,也沒有其他蝦蟹類混雜其中。

更完整的思考,帶來更有發展性的未來

拖網向來惡名昭彰,被視為環境與生態永續的破壞者之一。但拖網只不過是在漁業科技/技術進步之下所誕生的工具,工具要怎麼被使用,達到什麼效果,還是取決於身為使用者的人類。就像俗諺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高效率的捕撈,隨之而來的就是過漁的危機。臺灣目前針對拖網,設立了禁漁區、禁漁季等限制和規範,但陳教授更期待的是,政府能將目前全球漁業重要國家都在推行的拖網漁具加裝 BRD,以及幼魚限量捕撈、混獲監控等制度,多角度的納入拖網漁業管理中。「就像要管理臺灣的海洋,必定要將山、河的管理都考慮進去,因為水文是環環相扣的。」陳教授說。

總結陳教授四十年來的成果,我們看得到教授的熱情,也見識到教授的實力。四面環海的臺灣,漁業是我們最得天獨厚的產業,也是最需要我們傾注力量來維持永續的產業。透過漁法和漁具的改良,真正做到友善海洋、珍惜自然資源,這將是臺灣漁業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最重要的行動之一。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陳朝清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