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說到臺灣的美食,很多人一定會立刻想到我們引以為傲的海鮮。四面環海的臺灣,許多縣市都有港口、魚市場,供應在臺灣沿近海,甚至遠洋捕撈的各種魚、蝦、蟹、貝,不只是當地居民、店家購買漁獲的集散地,也往往吸引觀光客到這裡來大啖海鮮,一飽口福。

話說回來,當我們品嚐來自於海洋的物產,當然首重新鮮。要做到新鮮的第一步,就是保存。「保存」聽起來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少。黃健政副教授從食品科學的專業出發,針對臺灣的水產品,進行加工、保鮮、藥劑殘留檢測等技術的研究,就是為了要讓消費者們,可以盡情享受美味與健康並存的好食光。

::: 推薦議題閱覽 :::

創新加工有商機

急速冷凍秒鎖鮮,比現流仔更美味

黃副教授自己是非常喜歡釣魚的人,常常早晨四、五點出發釣魚,到九點左右打道回府。在這四、五個小時之間,釣上來的魚就需要透過冰鎮來保存。「魚介類非常容易腐敗、變質,最主要是因為微生物及酵素,特別是嗜冷性菌。」一般來說,大多數的細菌在 0℃ 左右的環境中,就會延緩生長。我們以冰鎮或冰凍的方式來保存水產品的原因,除了是透過低溫作用,抑制腐敗菌的生長,同時也凍結魚體本身的水分。總結來說,低溫的環境能夠延緩因為微生物的繁殖,或者酵素在魚體身上作用所導致的變質和腐敗,減少因為油脂氧化及變色所引起的化學反應。通常溫度越低,效果越好。

圖片:要維持水產品新鮮,低溫是關鍵 圖片:要維持水產品新鮮,低溫是關鍵

圖說:要維持水產品新鮮,低溫是關鍵。

既然漁獲保鮮的關鍵是低溫,那要怎麼做才是最有效果的呢?目前臺灣的漁船上,都搭載了低溫保鮮的裝備,沿近海漁業由於離岸近,所以基本上以冷藏冰鮮為主。至於遠洋漁業,因為作業地點距離遙遠,船上必須設置凍結室,負責將漁獲以冷凍的方式保存。「不過現在販售漁獲的作法都越來越靈活,很多漁船可以直接跟港口、魚市場聯絡好,如果有需要的話,就靠運搬船把漁獲送過去,母船留在海上繼續作業。」不僅如此,大型的遠洋漁船上,往往也都有基本的加工設備,可以在漁獲進港之前做到三清(去鱗、去鰓、去內臟),接著急速冷凍,讓漁獲的鮮度維持在最佳狀態。「我自己是非常推薦急速冷凍的海鮮,所有的鮮味和美味都被鎖住,最好吃。至於很多人喜歡的『現流仔』,我倒是覺得,如果你買回家以後當天馬上烹調食用,魚體的風味、鮮度仍在最佳狀態。如果拿回家之後又放了幾天,你家的冷凍設備一定沒有漁船、漁港及水產加工廠這邊的專業,海鮮的鮮度一定就要打個折扣了。」黃副教授認真推薦道。

食品加工做得好,衛生、便利、美味一次到位

冷凍、冷藏,都只是一種保存的方式而已,它是屬於水產品的初級處理,以水產品原料再進一步的加工,我們稱二次加工,透過二次加工可以製成多元化水產加工產品。很多人聽到加工,可能都會先聯想到惡名昭彰的「加工食品」,感覺就是在原本的食材中加上滿滿的人工香料、化學添加劑、防腐劑等等,吃下肚子都是負擔。事實上,加工的定義非常廣,包括上文提到的三清,也是一種加工方法。我們可以說,只要是以農、畜、水產品為主要原料,經過物理、化學,或甚至微生物學的方法加以處理,其形態有所改變,並且改善了適口性與風味、增加保存性、提高營養價值,帶來便利性與更多選擇,就可以稱為加工食品。

圖說:要維持水產品品質,殺菌作業很重要。

以臺灣的水產品來說,我們雖然一年四季都有各種種類的漁獲,但還是有淡旺季的情形。比方盛產於秋季的秋刀魚,就很難在春夏的時候捕獲。如果經過加工處理,就能平衡淡旺季的需求,讓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秋刀魚。而且近年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家被迫居家自煮管理,各種販售農畜水產品的平臺紛紛相應而生,為了提供消費者更便利的服務,這些水產品往往都是經過三清之後,以冷凍真空包裝的方式,送到我們手上,有些甚至連配料都安排妥當。黃副教授認為,這樣的作法「既新鮮,又方便,消費者只要簡單加熱就可以吃了,很符合現代人美味、衛生、快速的需求。」

除了冷凍冷藏、三清這些初級加工之外,做成罐頭、乾燥,也都是水產品常見的加工方式。「以水產品來說,我們加工的主要目的都是保存、保鮮及盡可能保有原態,所以不做高層次的加工,因為加工層次越高,對魚類本身風味、質地、營養素的破壞就越高。我們做水產加工都是要盡可能維持他的原型原態,而且很好的保存他的營養價值。」黃副教授進一步解釋道,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針對市場的需求,發展出更多加工保存方法,真空包裝後舒肥處理,或者以一夜干的方式乾燥之後冷凍,讓水產品保有部分水分,口感更好。

政府管理用藥,人民均衡飲食

如果說加工,是水產品來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後一哩路,那水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就是品質把關的第一道防線。臺灣現有的水產品,基本上分為捕撈和養殖兩大區塊。養殖類的水產品,由於會需要以人工的方式維持生物的健康、治療疾病,多半會根據獸醫的處方箋施藥控制,所以這些動物用藥殘留的狀態,或者是否使用違規藥物,就是養殖類水產品的檢測重點,目前我國的檢驗項目包括 48 項動物用藥、氯黴素、四環黴素、孔雀綠及其代謝物、硝基呋喃代謝物等等。至於捕撈而來的水產品,由於生長在自然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所以水產重金屬 (鉛、鎘、甲基汞、無機砷)、揮發性鹽基態氮 VBN 等是否超過標準,就需要被量測監控。黃副教授在做的是養殖魚類在魚市場端的採樣檢測,以及未上市(養殖池邊)的採樣檢測。近年來,這兩樣檢測的合格率都高達98% 以上,可以說政府是在政策上的制定和推廣,以及漁民願意配合執行的成果。

黃副教授同時也特別提到,除了透過管理來減少水產品中的藥物殘留,他更推薦民眾做好自身的飲食管理。「其實飲食均衡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東西都不要過分攝取,人體的自然代謝,就能避免這些不好的物質累積。」黃副教授說道。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我們豐富的飲食文化表現,就可以看出臺灣是一個懂吃、愛吃,也很能吃的國家。在臺灣致力於發展各個產業科技化、智慧化的今天,我們的日常飲食,當然也可以藉由科技的力量,讓單純的美味,加入健康、永續的新觀念。在黃健政副教授的研究和推動下,相信為更多家庭的餐桌,帶來迷人的香氣和快樂的笑語聲。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黃健政副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