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海洋,這個曾經被視為無窮無盡的蛋白質倉庫,如今正迅速枯竭。過度捕撈、污染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導致漁獲量大幅下降,威脅著人類的食物安全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在這樣的背景下,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解決海洋資源匱乏的一個重要方案。
而水產養殖,指的是在一個可控制的環境中,飼養、培育具有商業價值的水生生物,例如魚類、貝類、甲殼類、藻類⋯⋯等等。從種苗的選擇、營養管理、疾病控制,以及增進生長效率策略,訂下養殖的目標,再加上科學化的管理和生產方法,滿足市場對水產食品的需求。
劉俊宏教授在水產養殖領域的研究,始於一個明確的願景:改善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效率,並推動養殖的永續發展。幾十年來的研究之路,其實可以從劉教授的童年說起。從小,劉教授受到父母親的影響,特別喜歡自然生態,尤其是魚類,在家人的鼓勵和實際接觸之下,劉教授不僅將這個興趣發展為專業,更堅定了日後從事學術研究的選擇,從未改變過初衷。
劉教授在大學及研究所階段,就將研究目標鎖定在水產養殖上,特別在了解到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永續性,和對食品安全所具有的潛在影響之後,劉教授更加堅信,如果能透過科學方法改善養殖技術,不僅可提高養殖效率,還可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損害,實現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利益。
「這一路走來,其實也是有很困難、很想放棄的時候,但是我很幸運,總是會有前輩、學長出現,或者某種靈光一現,讓我可以度過每一次難關。」劉教授特別提到去年(2023)參與漁業署科技計畫,試圖要尋找出克服泰國蝦早熟症的對策。泰國蝦早熟症,最早於 2010 年,在中國大陸的泰國蝦養殖中發現,生病的蝦子會出現性早熟及成長緩慢的症狀,體型較正常蝦隻瘦小,無法長成市售規格。因此,劉教授帶著團隊試圖從尋找乾淨的種源開始,沒想到,病毒問題超乎想像,幾乎所有養殖泰國蝦都淪陷,所有能找到的種蝦幾乎都已遭受感染。「一開始真得蠻氣餒的,但後來在種苗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造成早熟症的病毒不會垂直傳染,換句話說,我只要想辦法在小蝦孵化後,能做好隔離及管控,就有機會獲得清淨無帶病原的蝦苗。」雖然目前此種病毒尚未有解藥,但在劉教授和團隊的努力之下,加上和養殖漁民的溝通合作,已經有機會讓泰國蝦早熟問題獲得改善。
圖說:水產動物的疾病也是劉教授的研究範圍。從照片中可見,感染鐵蝦綜合症的蝦子,體型明顯比正常蝦子小。
說到和養殖漁民的合作,劉教授是一個勤跑第一線,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就解決漁民問題的人。「我自己對養魚這件事情是很有熱情的,把魚從魚苗慢慢養大,我很享受那種成就感。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對漁民來說,把魚養好、養大,有多重要。」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劉教授的研究當然也碰觸到整體養殖環境、疾病管理的範疇。在劉教授的研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利用微生物來進行養殖環境的管理、提升水產生物的健康。
將有益微生物導入水產養殖產業,是近年許多專家學者努力的路線,包括利用益生菌改善水質、透過微生物自然分解魚蝦排泄的有機物和剩餘餌料等,都能有效的減少池塘中有害代謝物質(如氨和亞硝酸鹽)的累積。好的水質不僅創造出更好的養殖環境,還可降低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率。除此之外,益生菌對於提升魚蝦的健康、增強免疫力,同樣具有顯著效果。因為益生菌可以幫助水產動物維持腸道健康,改善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進而改善病害問題。「我們曾經獲漁業署科技計畫支持,將提供開發的益生菌給養殖漁民使用。甚至應用於醱酵飼料製作,可改善虱目魚在冬天的攝食及有效促進成長,且魚隻的體質改變,活力也更佳。」
使用益生菌好處多多,例如減少對抗生素的依賴,降低因抗生素過度使用導致的抗藥性問題等,也可以提高餌料的消化吸收率,更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不過,在推廣上,劉教授坦言並沒有那麼容易。「畢竟益生菌並不是萬靈丹,而是一種輔助性的產品,多數時候都不是立竿見影,也不會因為單一改變就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對漁民來說,有時候試一次看不到效果,就不願意再嘗試。」劉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就以益生菌來說,我可能帶來正三分的改變,但是你其它的作法所形塑的養殖環境,整體來說是負十分。就算用了益生菌,養殖池的狀態還是負七分,跟原來相比雖然有改善,但是因為沒有對照,加上養殖環境複雜,養殖漁民很難從中感受到使用後的差異。」雖然常常遭遇挫折,但劉教授依然持續努力溝通,「漁民需要時間看見成效,我也需要時間等待漁民接受這些改變,成功不必在我嘛,持續努力,就算我看不到,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總有一天會看到的。」
劉教授的研究內容還包括開發新穎且具市場需求的觀賞魚蝦。劉教授認為觀賞魚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雖然可能伴隨著高度的變動性。「疫情期間,觀賞魚的需求明顯增加,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不能出門,所以寵物飼養便成為大家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然而,劉教授也指出,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後,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休閒活動選擇幾乎被手機完全佔據。他認為這樣的情形十分可惜,因為興趣的培養不僅僅是娛樂自己,甚至能夠影響和改變一個世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劉教授認為,對水域、水生動物的興趣,可以由國家來起頭,透過學校教育或生活環境中的潛移默化,讓更多人能夠增進對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和尊重,這些都是在快節奏的數位時代中,逐漸被忽視的重要價值。
圖說:劉教授的槍蝦養殖紀錄。透過每一次的研究,劉教授總是在為水產動物養殖的未來鋪一條更安穩的路。
劉教授希望透過觀賞水族的研究,開創更多臺灣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可能性。舉例來說,觀賞水族是水產養殖產業中極具潛力及價值的一環,更是臺灣能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項目之一,經由新品種的開發及養殖技術的精進,不僅能帶動消費市場,更能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比方水族設備、飼餌料開發及出口業務等,進而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在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方面,劉教授也積極透過國際校際間的互動及國際研討會等,與相關領域的學者探討研究成果及產業發展動向,不僅有助臺灣水產養殖科學發展的曝光,也促進了學術與文化的交流。當然,最重要的或許是劉教授最在意的生態與自然保育,「觀賞水族應該可視為一種寓教娛樂兼備的產業,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啟發一般民眾對生命的重視,進而傳達水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或許在商業行為中適當融入生態教育的內容,該觀賞水族有機會變成一種生態教育一環,讓更多青年、學生、兒童在接觸水下世界時,也能同時獲得生態教育的知識。」
從創新技術到環境管理,從食用物種到觀賞水族,劉教授的研究充滿了對臺灣、對產業以及對水中生物的關懷與熱情。踏入養殖漁業的研究領域已經數十年,劉教授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對養殖產業各面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繼而發現有效的養殖方法或解決方案。
劉教授建議大家:「如果可以的話,請大家多多吃魚吧!魚除了是很好的蛋白質之外,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鼓勵養殖產業,就是最實際的支持。」說笑之間,劉教授也展現了他對於推動永續養殖的認真態度。他認為,如果對養殖魚類的需求增加了,就有更多的機會,驅動產業向更環保的技術轉型。因為,消費者的選擇和市場的力量,是促進產業創新和改革最有力的引擎,只要讓公眾意識到持續消費養殖魚類的重要性,一個更為健康和永續的養殖環境,就有機會實現。
圖說:劉教授參加國際研討會,發表珍貴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曝光度。
圖說:劉教授與國外進行產業交流,瞭解國際養殖產業發展現況。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劉俊宏特聘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