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照片-蘇楠傑副教授

在一片湛藍中找到海洋永續發展的動能

為漁業發展做好基本功蘇楠傑副教授

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中,每一滴水皆蘊含著無數秘密。探索這些深不可測的秘密,不僅需要精確的科學儀器,更需要一顆永不放棄、充滿熱情的心。工程學系出身的蘇楠傑副教授,是如何被這片廣袤的藍色所吸引,又是如何在這片無垠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與熱情?讓我們跟隨蘇副教授的腳步,一探海洋的深奧與神秘。

蘇副教授提及自己當初會從工程領域轉換到漁業研究,其實是出自於對海洋生態的關心與責任。「當時我有個機會接觸到海洋生態保育,覺得自己應該為海洋做一點事情。所以決定走出原本的舒適圈,進入臺大理學博士班。」蘇副教授當年轉換跑道,是希望能透過管理的方式,整合並且落實海洋保育的種種需求。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適應這樣的轉換真的很辛苦,因為工程是很實際的,一切看得到摸得到,可以從無到有打造出一個具體的東西。但理學就是純粹講理論,我花了非常多時間才慢慢接受這種研究和工作方式。」話雖如此,蘇副教授認為一切都非常值得:「因為海洋保育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即使充滿挑戰,但也帶給我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每一筆資料,都在為海洋永續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海洋資源不斷減少,這讓能夠有效管理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方法,顯得日益急迫。為了更好地理解和保護大西洋的熱帶鮪魚資源,蘇副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大西洋熱帶鮪類資源研究的計畫。「資源研究是管理的基礎,沒有這些資料,就無法推算我們有多少資源可以運用以及該如何管理。」蘇副教授說。因此他和研究團隊先是回顧了大量的(1967 年至 2018 年間)大西洋漁船隊的漁獲記錄,更比較了觀察員記錄的資料和漁船隊的報告,找出資料之間的不一致,並且推估出可能的解決辦法。最關鍵的部分是對大目鮪與黃鰭鮪的 CPUE(每單位努力的捕獲量)進行標準化。

圖片:大西洋旗魚與南大西洋溫帶鮪類資源研究: 數據圖表、在漁場做研究的相關工作照片、論文或期刊發表圖檔

圖說:大西洋旗魚與南大西洋溫帶鮪類資源研究: 數據圖表、在漁場做研究的相關工作照片、論文或期刊發表圖檔

CPUE 在漁業中是一種重要的指標,用來衡量漁獲的效率。為了得到更準確的CPUE數據,研究團隊將臺灣鮪釣的漁獲資料,按不同時段進行了分析。他們使用了一種叫做 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統計模型,根據年份、季節、區域和漁具等不同變數進行了 CPUE 的計算和標準化。「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更精準的掌握鮪魚的數量變化消長。如果大家有印象,臺灣曾經是歐盟的漁業黃牌,歷經了好幾年的努力,才在 2019 年摘掉黃牌。這個努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提出的漁業資料的正確性。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每年都認真提出漁業資料、在船上設觀察員,甚至電子觀察員。即使在疫情很嚴重的時候,有一些國家會拿這個當藉口不繳資料,我們還是乖乖繳交。是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我們的漁業才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除了遠洋的漁業資源,蘇副教授也研究沿近海的離岸風機,如何能更好的相互提攜。隨著近年環保意識提升及追求可再生能源,苗栗地區的離岸風電發展迅速。但這樣的發展會不會對當地的海洋生態或漁業產生影響?這正是蘇副教授所關注的下一個焦點。針對苗栗離岸風電發展對其周邊海域漁業的研究,蘇副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廣泛的數據收集和分析﹑並且對周邊的漁業活動、漁獲物種分布熱點進行了調查。

研究發現,苗栗沿海地區的漁獲物種類組成,隨著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對於重要的經濟洄游性魚種,如鯔科魚類,在風機商轉後,其漁獲量的比例顯著下降。這可能意味著離岸風電的建設對這些物種的棲息地或遷徙路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桃竹苗地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呈現周期性變化,暗示了生態系統的變動。蘇副教授表示:「雖然風電場的建設,可能會提供新的海洋生物棲息地,但這對於當地漁業資源的影響,還需要更多及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才能獲得更具意義的結果。」

圖片:栗離岸風電發展對其周邊海域漁業型態與漁獲物影響之調查: 設計圖、研究工作照、實際應用場域照、成果照

圖說:栗離岸風電發展對其周邊海域漁業型態與漁獲物影響之調查: 設計圖、研究工作照、實際應用場域照、成果照。

把無形的理論,化為有形的實踐

無論是更深入地理解大西洋熱帶鮪類資源也好,抑或是找出離岸風電對周邊海域可能造成的影響也罷,蘇副教授的每一項研究,都是為了海洋的永續而努力。「可能是一種使命感吧!我剛好有非常實際、能從無到有生出一樣東西的工程背景,然後又接觸管理的理論,這兩者的結合,就是我可以為海洋生態所做的事情——持續的監測和深入研究,找出一個最明智的管理決策。

圖片:參加國際研討會或獲獎照片

圖說:參加國際研討會或獲獎照片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蘇楠傑副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