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位處亞熱帶,易有颱風、豪雨或寒害等天然災害頻傳,對養殖漁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透由本計畫導入航遙測技術進行定期監測,搭配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智慧化管理,提供漁政管理單位進行分析與多元運用。提昇災害情資研判效率,使災害防救的運作機制愈趨完備。
.養殖漁業管理智慧化
資料來源
資料整合至養殖漁業管理系統
智慧運用
為動態掌握全國養殖漁業之養殖面積、放養狀況等資訊,持續運用航遙測技術進行定期監測,利用影像進行自動判釋、繪製養殖區域及統計養殖面積並配合養殖放養量申(查)報工作,進行臺灣地區陸上魚塭養殖及淺海牡蠣區域圖更新,完成建立養殖漁業基礎資料庫,於災害來臨時提供即時災損分析。養殖監測結果持續匯入養殖漁業資料庫並整合養殖水產品抽檢資料,進行分析以提供相關施政與管理的應用資訊。
.淺海牡蠣養殖區航拍影像示意圖 (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109 年 1 月至 10 月嘉義縣浮筏式牡蠣監測漁業權(黃色框線)
.嘉義縣 109 年衛星影像監測浮筏養殖設施數量變化
針對臺灣養殖漁業(陸上魚塭、 淺海牡蠣、海上箱網)進行動態養殖面積監測與養殖漁業資料庫進行資料探勘(Data Mining),透過相關視覺化軟體進行大宗養殖魚種、養殖資訊與市場價格等資訊進行分析,在天然災害發生時,即時提供災前養殖現況資訊;災害發生後則進行緊急拍攝或影像購買,以災害前後期影像為基礎提供災損評估分析,增進施政決策品質,作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災害救助的參考。
105 年寒害主要申請災損的養殖魚種為虱目魚、文蛤及臺灣鯛,分別佔45.23%(包含虱目魚苗越冬養殖)、24.3%及 7.88%,文蛤養殖不像其他魚種持續減少,養殖面積從 104 年開始逐漸上 升,至 108 年達到高峰,推測是隨價格逐漸攀升而改養文蛤。
養殖漁業產銷履歷
養殖水產品抽檢資料
放養量申報稽核比對
漁業權核發管理
陸上魚塭養殖,俗稱「魚池」,是在沿海地域挖出來或圍起來的一個大型水池,設有堤防和閘門。其原理是利用海水潮汐,來獲得養殖所需的海水以及魚苗、蝦苗、蟹苗,以人為方式進行養殖、繁殖、培育,養殖種類包括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等。
陸上魚塭養殖藉由多時段衛星影像並彙整歷年放養量調查成果及相關GIS 圖資,輔以進行多時序衛星影像現況分析,分析頻度為半年一次,並藉此分析輔佐掌握魚塭現況,並結合放養量稽核作業使用,可加速養殖放養申報制度的落實。
.陸上魚塭養殖航拍照片(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延繩式養殖法為,將二條尼龍繩平行掛在浮球兩端,讓每個浮球距離約6至8公尺。其優點為不怕風浪,因為主要的繩子大部分都在水面下,所以蚵串受沖擊較小。
箱網與延繩式牡蠣養殖主要養殖區域分布於屏東枋山、小琉球與澎湖,SPOT6,7影像由於空間解析度僅有1.5米,若遇到風浪太大時,會造成影像無法正確的判釋。澎湖地區的影像則採用法國 Pleiades 高解析衛星(空間解析度0.5m)。
.Pleiades ( 左 ) 與 SPOT 衛星影像 ( 右 ) 上箱網養殖設施成像比較 (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一般的浮筏式牡蠣養殖,會將養殖架搭在浮子上面,但較容易受風浪襲擊破壞。但在風浪較大的地域,會將養殖架改在浮子下端,則風浪只會讓浮子上下浮動,蚵串較不易受到漂動衝擊而讓牡蠣脫落。缺點是架設時較為麻煩。
浮筏式牡蠣養殖主要規劃以 SPOT6、7 衛星影像進行監測,經由影像前置處理及影像自動判釋後,再由專人針對結果作檢核,檢核後的棚數即為該期的養殖現況統計;分析過去監測結果,分別依據不同養殖地區養殖特性規劃監測時機點。
.浮筏式牡蠣養殖航拍照片(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平掛式養殖法適合用於淺海沙灘地,利用漲潮時海水將蚵架淹沒,而退潮時蚵架會暴露在陽光下。因為每天兩次潮汐的影響,所以生長速度較慢,大約八至十個月可採收。
本類型監測的次數為二次,以專案航拍影像對牡蠣養殖現況作監測數化,平掛式牡蠣養殖依牡蠣設施的顏色深淺可分為養殖中、部份養殖及停養三種養殖型態。養殖中(紅色)─從航照影像看,整個坵塊顏色較暗(較黑), 因為有蚵條設施。部份養殖(藍色)─從航照影像看,整個坵塊部份塊顏色有較暗(較黑),因為有蚵條設施,但部份較白可能已收成。停養(綠色)─從航照影像看,整個坵塊只見固定的基樁,但看不到蚵條或是整片土地都被漂沙埋沒,只露出一些圓柱頭。
.平掛式牡蠣養殖型態分類圖 (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垂下式養殖法一般採用長方形設計,而且與海流成垂直為佳,透過增加通過蚵串之海流量,增加牡蠣攝食機會。此方法適合在海水較深的地方,如內灣、潮溝間等,大約四~六個月即可採收。
垂下式牡蠣養殖監測的次數為二次,以專案航拍影像對牡蠣養殖現況作監測人工數化,由於垂下式牡蠣養殖在專案航拍影像上型態與浮筏式牡蠣養殖類似,因此在人工判釋時參考過去製作的垂下式養殖區圖層,依據養殖區圖層範圍內之設施數化為垂下式牡蠣養殖設施。
.雲林縣垂下式牡蠣養殖分布圖 ( 黃色點 ) (圖片來源漁業署養殖漁業管理地理資訊系統)
利用航照影像製作全國養殖魚塭及淺海牡蠣養殖分布圖、調整淺海養殖監測頻率,在適當時機點以多元航遙測影像進行即時養殖監測、配合嘉義縣浮筏式牡蠣管理方案,將有納入管理的牡蠣設施與每次淺海監測結合,建立養殖戶養殖變化資訊;持續匯入新增的上市前養殖水產品抽檢資料、整合養殖漁業產銷履歷,並追蹤各分級之水產品養殖區抽檢結果。
完成全國 108 年魚塭圖繪製、10 次淺海監控報告以及兩期航照影像監控等,相關監測資料整合至養管系統資料 庫,藉由相關平台提供使用者查詢使用;完成整合產銷履歷資料及水產養殖抽檢資料至魚塭圖層中。
運用航遙測技術動態掌握全國養殖漁業之養殖面積、 放養狀況等資訊並配合養殖放養量申(查)報工作,完成建立養殖漁業基礎資料庫,提供一月寒害與 823 水災救助參考,利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牡蠣產量推估,運用監測結果與歷年放養(申)查報資料進行分析,取得忠誠度高的魚塭, 提供放養調查時,調配人力提高效益。
運用衛星影像、航空攝影等遙測技術進行定期監測, 繪製養殖區域及統計養殖面積並配合養殖放養量申(查)報工 作,製作全國養殖魚塭及淺海牡蠣養殖分布圖、利用衛星影像進行快速監測魚塭及淺海養殖變化情形,建立養殖漁業基礎資料庫,經由養管系統─地理資訊平台提供使用者查詢使用,完成運用牡蠣自動判識系統進行示範區試驗。
施明志
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