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吃蝦,無論是娛樂性質的釣蝦、餐桌上琳琅滿目的蝦料理甚或是針對營養考量之優良蛋白質選擇,蝦子一直是臺灣重要的水產之一
我國位處亞熱帶,易有颱風、豪雨或寒害等天然災害頻傳,對養殖漁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透由本計畫導入航遙測技術進行定期監測,搭配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智慧化管理,提供漁政管理單位進行分析與多元運用。提昇災…
臺灣屬島嶼型國家,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但因過去養殖業發展迅速、市場需求量等因素,而從國外引進外來物種;近年來因養殖逃脫、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層出不窮,造成外來物種在臺灣有機會生長生存並繁殖,它…
全球生產午仔魚的國家包含臺灣 (49%)、印尼 (41.4%) 及伊朗 (7.6%) 等地,產量佔全球產量約 98%,其中臺灣為養殖生產為主 (97%),印尼及伊朗則全為捕撈 (詹,2020)…
臺灣地處太平洋西側,位居於亞熱帶。 她的四面有四個獨特的海域成為發展沿近海漁業,以及實踐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場所。 在東面為菲律賓海的西側,有北太平洋赤道流所延伸的黑潮,其主流或支流均為洄游魚類…
臺灣雖四面環海,但沿近海資源卻日漸不若過往。除了氣候變化、棲地改變、汙染毒害等因素之外,過度捕撈亦是導致漁業生產量下降的一大肇因。 為使海洋資源得以永續發展,物種保育及棲地保護是常見的策略,…
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產品需求不斷的增加,漁業技術不斷進步,加上自 65 年起東亞各國逐漸實施 200 浬的經濟水域,限縮臺灣漁民在海上揮灑的舞台,使得臺灣漁船隊擠縮到臺灣沿近海作業,導致…
混獲物種相當多樣化,不僅包含魚類與無脊椎動物,海鳥、海龜、哺乳類等也是常見的混獲物種。 以海鳥為例,目前記錄到被漁業混獲的 378 種海鳥(水鳥)當中,有 228 種(60%)會跟至少一種以…
魷釣與秋刀魚漁業為我國重要的遠洋漁業,我國魷釣漁業作業季節與秋刀魚漁業漁場、漁季錯開且可銜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魷漁季為 2 至 6 月,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季為 8 至 11 月,因此魷釣漁船兼營…
臺灣東北部海域擁有地形性湧昇流及冷暖海流 (黑潮、大陸沿岸流等) 交會所形成潮境,豐富的營養物質在海洋生態系統的運作之下形成了極佳的生物棲地,成為了各式漁業的重要漁場。其中東北部鯖鰺漁業為臺灣…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在報告中指出,太平洋黑鮪資源量比例(相對於未有漁業時之比例)從 1996 年起持續開始下降,到 2010 年降到歷史最低點的 1.5%,特別是能產卵的親魚數…
漁產品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其富含優良蛋白質、EPA、DHA及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及機能性保健成分,除了魚肉,魚體各部分皆可利用,魚皮、魚骨、皮下組織、軟骨及筋、魚眼、內臟及腹隔等皆含有豐富的…
烏魚 (Mugil cephalus) 作為烏魚子的來源,為臺灣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其產卵季節臨近冬至前後10天,每年此時魚群順著中國沿岸流南下,以臺灣周邊海域作為產卵場,漁民在臺灣海峽捕抓即將…
臺灣遠洋漁業以外銷為主,年產值超過新臺幣400億元,為公海重要漁業國家,其中遠洋秋刀魚漁業規模更是名列前茅。秋刀魚漁業在漁船作業時,為維持漁獲新鮮度,需要大批人力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漁獲,通常會…
動物受光、溫度、溼度或地心引力等刺激,所產生運動或位置改變等反應稱為趨性;其中,魚類趨光性就是魚類對於光源刺激的方向所引起的定位特性。因魚類趨光特性的不同,捕撈作業有下列三種: 一、沿近海燈…
漁業是人類最早開發海洋資源的方式之一,隨著漁船機械化、大型化及漁撈輔助器具發展不斷精進,大幅提升捕撈作業效率,造成目前全球多數海洋魚類資源回復力趕不上捕撈的速度,加上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
碳中和是現今氣候變遷議題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過各種措施,來抵銷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使整體碳排放與吸收達到平衡,從而達到不增加溫室氣體濃度的目標。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各界通力合作,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