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掌握臺灣優勢,為養殖漁業的未來鋪路

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冉繁華特聘教授

臺灣,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海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豐富的地形所帶來的生物多樣性、能源、觀光休閒的功能之外,也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臺灣的海鮮,主要由捕撈和養殖兩種方式取得。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臺灣捕撈漁業產量為全世界第 19 名,是全球六大公海漁業國之一。在養殖方面,由於臺灣養殖技術發展歷史悠久,加上我們在育種方面的成績斐然,因此雖然養殖面積有限,但我們的產量仍高居全球第 15 位,是全球重點養殖漁業國家之一。

圖說:臺灣的典型漁村景色/照片來源:阿丹提供

全球養殖漁業興起,臺灣競爭力再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水產養殖成為全球漁業的新興趨勢。無論是因為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度捕撈等問題,所導致的野生漁產量漸少;或者在減少碳足跡、促進節能、高換肉率等友善環境的考量之下,水產養殖的發展被視為未來的漁產解決方案。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2020 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資料顯示,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在 1988 年超越 8,500 萬噸之後至今,捕撈漁業總產量基本上維持在 8,500 萬噸至 9,500 萬噸之間。但是在養殖方面的產量,從 1950 年開始,就大約以每年 8% 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增加,並且於 2013 年產量達 9,711 萬公噸首度超越捕撈漁業的 9,175 萬公噸,這個速度可謂相當驚人。

漁業產量趨勢圖,養殖業於 2013 年超越捕撈業/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圖說:漁業產量趨勢圖,養殖業於 2013 年超越捕撈業/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如同之前所提到,臺灣的水產養殖發展成績傲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漁民在養殖上順風順水。各種病害、天災的侵襲,或者因為市場需求改變等等而帶來衝擊,事實上在在影響著漁民的收穫。為此,冉繁華教授與其團隊,針對水產養殖進行了多項的研究計畫。其中這項始於 2020 年的「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便是為了因應新型態的養殖方式、提升養殖成功率、打造精緻化與高單價養殖水產,以及為未來的養殖漁業鋪路而生。

圖說:進行水產品及環境分析檢驗,團隊的每一天都為了海上箱網養殖而努力著。

要談到冉教授的「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我們必須要先了解海上箱網養殖是怎麼一回事。所謂海上箱網養殖,就是在直接在海上建構固定的圍網中飼養水產動物。不需使用陸地上的水土資源,而是使用純淨無污染的海水來養殖,如此養成的魚類與天然海水魚相似,肉質特別鮮美,再加上高收成、高生產力,是一種具有多種優勢的養殖方法(資料來源:農業部)。

當然,箱網養殖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除了天氣的影響,例如颱風造成的養殖環境破壞,一般養殖會擔心的繁殖能力高低、病毒和細菌和寄生蟲等等問題,在箱網養殖中同樣存在。因此,「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以海鱺和斑石鯛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上述的擔憂與問題,一一做了詳細的研究與分析。

圖說:進行水產品及環境分析檢驗,團隊的每一天都為了海上箱網養殖而努力著。

選擇正確的水產,發揮最大的效益

以海鱺來說,它是大型的洄游魚種,不適合陸上養殖,因此不會與陸上養殖的魚種產生競爭關係,且海鱺上市體型超過 6 公斤,相當適合箱網環境。至於斑石鯛,對溫度的適應性寬廣,加上他對較高密度養殖的耐受性高,而且在陸上養殖又比較容易得體內寄生蟲,因此也非常適合箱網養殖環境。有了主要研究目標之後,就要開啟養殖的第一步——生殖。

常笑稱自己是專治不孕症的冉教授,發揮他在解開養殖水產生育率之謎的功力,建立一系列種魚培育、催熟及人工授精繁殖的技術,並且留下完整的基因資料庫與追蹤子代親緣關係,讓這個成功的技術可以更好的交給漁民繼續沿用。進一步的,冉教授團隊還定下了養殖環境和投餵人工飼料的標準,包括如何正確的管理養殖範圍,確保環境的舒適度和清潔度,還有人工飼料的製作和投餵量,每一項小細節,都以科學化和量產化的方式,建立起標準模式,方便追蹤也有利於技術轉移。在最惱人,也是對養殖漁業衝擊最大的疫病方面,冉教授和團隊透過這次的研究,完成了石鯛細菌性疾病感染模式建立,以及不活化疫苗的初步開發,期待這樣的成果,可以大力協助將來養殖漁業在疾病防治上的工作,並且建立漁民信心,有助於推廣箱網養殖。

一加一,大於二

當然,冉教授和團隊在執行「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時,不僅只是考慮當下的問題,也替未來做好安排。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成功的由斑石鯛和條石鯛的體組織,建立了多株的細胞株。這些細胞株除了可以用來增殖病毒開發疫苗等相關研究外,也可應用於石鯛非特異性免疫相關研究和免疫激活物質的開發。另外,由石鯛魚尾鰭和皮膚來源的細胞株,也可用應用於病原,包括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入侵機制的研究。可以說是為未來的細菌和病毒研究,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養殖漁業全面科技化發展的今天,「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也將箱網養殖物種的生產管理內容數據化,並且將成長資訊和智慧化箱網養殖整合,搭配AI運算數據資料庫的應用,讓將來養殖漁業的管理和發展可以更容易、更有效率。

圖片:防治策略 圖片:疾病調查及病原鑑定

圖說:疾病的防治是養殖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圖說:使用智慧化箱網養殖,精準控管養殖環境,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

箱網新興物種養殖研究,讓養殖未來閃閃發光

冉教授團隊這次下足心血所研究的魚種中,包括營養價值高、產量稀少、價格昂貴的斑石鯛。這種高經濟價值且深具經濟養殖潛力的魚,可以說是最適合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魚種。例如之前所提到的,臺灣的養殖技術高,但是養殖面積小,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範圍之內,產出最有經濟價值的魚。

開發斑石鯛箱網養殖技術,不僅剛好可以配合臺灣周邊的海域環境,也是最有效率、最具經濟價值的選擇,對推動養殖漁業的成長、擴大利益等目標,助益良多。同時也提供國人優質的水產蛋白質作為飲食選擇,在提升食安之餘更做到友善環境,這一切,正是臺灣水產養殖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大願景。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