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照片-羅竹芳名譽講座教授

科學的成就,應當與全民共享

臺灣第一名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傑出貢獻獎的科學家羅竹芳名譽講座教授

1980 年代的臺灣,曾有「草蝦王國」的美稱。當時臺灣在草蝦方面的繁養殖、飼料研發等技術,可以說是獨步全球,甚至帶起了當時全世界蝦類養殖的風潮。在那個全球草蝦產量約四十萬公噸,臺灣就獨佔十萬公噸的年代,草蝦王國的稱號當之無愧。可惜的是,在草蝦養殖看漲時,大家趨之若鶩,在短短幾年之間,繁殖場的數量增加了四十多倍。許多業者在沒有做好檢疫工作的前提之下,便從國外進口種蝦,同時也帶回了病毒。1988 年,臺灣第一次爆發蝦類病毒感染,大量草蝦死亡,1989 年的產量銳減至兩萬噸,臺灣養殖業者紛紛拋棄草蝦,改養斑節蝦。1992 年,蝦類病毒再次席捲全球,世界各國都受到了嚴重打擊,臺灣的蝦類養殖更是崩盤式的瓦解。當時爆發的疾病,便是蝦白點病。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被指派,或者因使命感而來,其實都不是。這一切都是老天的機緣與安排。」

在全世界都對蝦白點病毒束手無策的時候,羅竹芳教授決定進行研究,找出解決的辦法。羅教授非常謙虛地說:「我在 1986 年時,前往美國學習桿狀病毒表現載體系統的操作與應用,有了這個經驗做為基礎,再加上當時手上的研究計畫暫時擱置,所以雖然我並不是病毒研究出身的,但我想只要不妨礙其他人,或許可以試著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用沒有人想過的方法,做沒有人嘗試過的實驗

羅教授說起來輕鬆,但事實上,當時的世界對蝦白點病毒一無所知,日本和中國雖然做了很多研究,也很細緻,「但是日本他們分類太細了,一直沒有統整起來,而且那時他們把這個病毒定位成斑節蝦的病毒,所以真的是很可惜。不過日本人的研究非常扎實,後來他們所發表的論文,也成為我在研究時引用的對象。」羅教授解釋道。

羅教授談到,自己能夠在研究有所突破,是利用了檢驗愛滋病毒的方法,來檢驗蝦子身上的病毒。「因為這個病毒有一些特徵跟愛滋病很像,像是有潛伏期,會在一夜之間爆發,一下子死亡率飆高等等。那時候大家對病毒的檢測方式都不是很熟悉,而我的實驗室正好在做桿狀病毒載體,所以我就對蝦子身上的病毒做核酸檢測。」羅教授說,要做核酸檢測,得先抽取 DNA,問題是這些 DNA 一抽出來溶到水裡就消失不見。「在那個很草創的年代,真的是太多事情大家都不懂,後來我才發現,因為蝦子是水中的生物,身上有黏液,黏液中有 DNA 分解酵素。」羅教授笑著說,當時學生還把他和蝦子趕到地下室去,因為實驗室裡在做桿狀病毒,「他們很怕實驗被這些蝦子病毒污染。」

這一小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大步

回憶三十年前的往事,羅教授總是微笑著娓娓道來,將功勞歸於更早投入研究的前輩、身邊的每一位師長和夥伴,但這並不減損羅教授當時是克服了多少困難,以及最後的成就有多麼令世界敬佩——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成功純化出蝦白點病的致病病毒,進一步建立蝦白點症分子診斷技術平臺。在完成病毒基因定序與基因圖譜之後,更公布基因序列讓學術界驗證並接續研究。隨後,羅教授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將開發檢測病毒試劑的技術轉移給業者,只希望能夠幫助臺灣的蝦類養殖,再次恢復榮景。

圖說:羅教授與團隊所開發的病毒試劑技術,轉移給業者進行開發,持續幫助臺灣的養蝦事業。

最重要的是,羅教授當年的研究,持續對今天的世界帶來影響,包括改革了養蝦產業(苗場及養成場)生物安全上的運作;促使蝦白點症致病原(白點症病毒)成為新病毒科 Nimaviridae 的模式物種;引起學術界重視海洋無脊椎動物與病原互動的防禦機制研究;促使全球對蝦疾病、海洋病毒及其他病原體的獨特性的重視。在 2020 年,成為臺灣第一名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傑出貢獻獎的專家。

圖片:羅教授在2020年,成為臺灣第一名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傑出貢獻獎的專家。

圖說:羅教授在2020年,成為臺灣第一名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傑出貢獻獎的專家。

兒時奠定的基礎,成為日後研究動能

在蝦白點病毒論文發表之後,羅教授受邀至美國演講,「那時候,可能女性科學家還不多,加上美國人也分辨不出來臺灣人男女生名字會怎麼取,所以很多人一直以為我是男生,到現場看到我才嚇一跳。那時我覺得,我很感謝所有鼓勵過我的人,我真的做到了,我做到那些大家以為只有男生才做得到的事情。」

能做到「那些只有男生才做得到的事」,其實要歸功於羅教授的家庭教育和求學過程。「我父母親很鼓勵我們聊天、問問題,我們總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聊,所以我不怕跟大人講話,也不怕做錯,因為這些都是學習的一部分。」羅教授的父母也非常支持孩子們在書中尋求答案,所以羅教授很習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主動找各種書、資源來學習。日積月累下來,這種近乎反射性觸類旁通的能力,成為羅教授在研究上的超能力——用別人都沒有想過的方式,來觀察、接近和解決問題。到了國中時期,當時的自然課老師鼓勵很喜歡發問的羅教授說:「妳將來一定會拿諾貝爾獎 。」就是這個這個肯定與讃美,讓羅教授對自己更有信心,也對科學產生了強大的企圖心。

圖說:羅教授首次受邀到美國西雅圖世界養殖會議發表演說之後,國外學者上前提出議題來羅教授討論。(1997.2.23)

在羅教授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成長軌跡,化為追根究底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毅力、靈活變通的思考方式,還有謙遜內斂的個人特質。這些美好的元素,無論是在他的研究中,或者在他的教學中,都展露無遺。

圖片:因研究成果對國際蝦類疾病的防疾貢獻,在 2004 年成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的參考實驗室專家

圖說:因研究成果對國際蝦類疾病的防疾貢獻,在 2004 年成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的參考實驗室專家。

圖說:羅竹芳 教授受邀在印度蝦類疾養殖國際會發表白點症新觀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學問絕對不是自己好就好,是要分享、要公開、要不斷傳播出去的。」羅教授回憶起還在臺大任教的時候,歷史學系教授黃俊傑等人邀請她共同推動臺大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但是當時「我真的是很怕在大家面前講話,想到要去給學生上課我緊張的不得了。」抱持著對知識普及的熱誠,羅教授參考了哈佛大學,還有其他名校的通識課程內容,硬是把課程準備得扎扎實實。這份心意感動了學生,甚至還在課堂中大喊「教授加油!」就這樣走過一年又一年,羅教授的通識課堂堂爆滿,原本被教育部評鑑為研究型大學最後一名的臺大,也在三年後躍居第一名。羅教授也因此獲頒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現在羅教授從臺大退休,來到成大的前瞻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主持蝦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蝦病理實驗室、草蝦核心育種中心等等,持續為蝦類的養殖貢獻心力。他的實驗室是世界動物衛生組識的蝦白點症及急性肝胰腺壞死症的參考實驗室。羅教授所發表過的160篇期刊論文中,總引用次數超過 6,784 次,並且在國際會議受邀演溝超過 40 次。現在她不只繼續進行育種工作,更進一步在花蓮建構三公頃具高生物安全的智慧化蝦類養殖系統,提昇養殖成效與獲益。羅教授和研究團隊的工作,不只在臺灣兼具學術及產業應用價值,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科學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具體貢獻。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羅竹芳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