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照片-鄭安倉教授

安心才是唯一的標準

月跑全臺一萬公里的努力,親手拚出零用藥養殖之路鄭安倉教授

養殖漁業最怕遇上流行疾病,一波傳染,就有可能讓漁民一年,甚至數年的心血付諸流水。但是,大量的用藥防治,又會影響個體本身的抵抗力,要如何在健康飼養與防治疾病之間取得平衡點?鄭安倉教授鑽研多年的益生菌,或許就是解答。

來自澎湖的鄭教授,自幼就非常喜歡接觸海洋生物,因而養成對生物體觀察相當敏銳之特質,這讓他更能充分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為產業全力奉獻,也深信實驗室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應該要連結到產業現場實際應用,並與業者共同為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盡一份心力,產業才會有永續發展的能量。

研發益生菌,一手改變傳統用藥習慣

「我們會開始利用益生菌來做養殖,是因為石斑魚的虹彩病毒。」在全世界的石斑魚養殖業中,臺灣有著相當傲人的產值。全球總共有八種可人工繁殖的石斑魚,臺灣就佔了其中六種,包括老虎斑、龍膽石斑、金錢斑、東星斑、藍瓜石斑、油斑。其中東星斑、藍瓜石斑、油斑,更是屬於高經濟價值、高單價的魚種,在市場上相當具有競爭力。不過,當石斑魚從吋魚生長至成魚時,很容易受到虹彩病毒感染,不僅死亡率高達60%左右,即使被感染之後大難不死,也會成為持續傳播病毒的帶原者。再加上魚類病毒感染的速度快,只要有一條魚染病,很有可能就會整池報銷。說虹彩病毒是石斑魚養殖的最大威脅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這個病很難纏,你如果在魚被感染之後給食,魚就會腸黏膜剝落,很快死掉。因為以前都會把抗生素加到食物裡面去餵魚,所以常常就這樣全軍覆沒。」鄭教授說。為了解決虹彩病毒的問題,鄭教授和他的團隊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嘗試過中藥,每天在實驗室裡一鍋又一鍋的熬製。「我們那時被逼急了,連用抗生素的老路都走回去試試看。」鄭教授笑笑的說:「不過好險,後來終於讓我們找到益生菌,加上水底質改良劑,我們不需要用藥,就可以讓整個魚池的環境更健康,魚的抵抗力好,就不容易生病。」

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起點

捨棄傳統用藥,改用益生菌養殖,其實對漁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改變和挑戰,要如何說服大家,鄭教授信心滿滿:「當然也是會有人不想做,但是我這個菌用下去,成效非常明顯,產量增加了,死亡率降低了,成績就在那邊,沒有辦法造假,所以後來有人懷疑我的菌到底有沒有效的時候,其他漁民反而會跳出來幫我講話。」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其實並非偶然。「我們有一個優勢,就是產業給了我們場域,去實際操作解決問題,如果只待在實驗室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當然,我也有失敗的時候,這幾年下來,光是石斑魚魚苗就死過兩百萬尾。但也是在這樣的失敗中,我們找到了方法。」

鄭教授的益生菌,開啟了他對無毒、零用藥養殖的推廣和實踐。目前在整個中南部,包括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地的養殖場,都有鄭教授輔導的漁場。透過嚴謹的環境監測,搭配精準的菌種投放,養殖成效相當傲人,不只漁產的口感和色澤變得更出色,產量也年年增加,吸引越來越多養殖漁民投入零用藥的行列。

文蛤產量逐年提升,而且品質穩定

技術分享,讓產業在良性競爭中強大

由於推廣無毒養殖相當有成效,再加上鄭教授堅持學界和產業界必須緊密合作,因此鄭教授的下一步,就是希望能利用手上的技術,幫助臺灣的養殖業,走出自己的特色,讓漁民可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根據鄭教授多年來和各國的養殖產業接觸的經驗,他發現臺灣養殖業不能拼量,而是要拼質。「中國一個漁場的產量,可以等於全臺灣所有漁場一整年的產量。」鄭教授說。在這樣的狀況下,鄭教授認為,唯有推動零用藥、精緻化的養殖,才能讓臺灣漁民做出差異化,進而在市場上推出高單價、高品質的產品。「也希望透過精緻化養殖這一點,去吸引養二代。」希望人才回流、投入養殖,是鄭教授在養殖業的永續經營上,主要的目標之一:「所以我一直認為,技術就是要簡單化,我今天隨便找一個人來,都可以直接上手操作,那才叫做好的技術,要不然這個技術就只是藝術,中看不中用。而且技術還要多多分享,不要怕比較,不要怕被學走,有競爭,才會有進步。」鄭教授語氣輕鬆,但那份屬於師者的熱情和殷切,卻強烈且感染人心。

圖片:技術的分享交流,是鄭教授在推廣無毒養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圖說:技術的分享交流,是鄭教授在推廣無毒養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目前高雄科技大學和高雄市政府合作,開始推廣漁電共生,鄭教授也受邀加入團隊:「道理很簡單,太陽能發展就像是坦克車,它現在就是要開過來了,你與其去對抗,不如實際去理解問題,改善問題,讓漁電共生真正能朝向漁民和能源雙贏的目標去發展。」鄭教授從養殖技術的角度切入,希望做到在盡量減少干擾養殖的狀況下,讓光電進入漁場,同時更進一步培養未來的漁電共生專業人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達到真正落實「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理念。那接下來呢?鄭教授還是一句老話:「這個技術就是要分享出去,我們的經驗可以成為別人的借鏡,大家就能越來越好。」

小農小漁,也要躍上國際大舞臺

踏遍全臺灣的養殖場,每個月南來北往可以達到一萬公里的鄭安倉教授,憑著熱血、決心和技術,要讓臺灣的養殖業從弱小到強大,再到無毒精緻化。鄭教授期待在這樣的改變之後,消費者對臺灣養殖成果能更有信心。「我們要先能夠滿足我們島內消費者的胃口,大家都喜歡吃我們自己的魚,站得穩穩了,就有競爭力能推到國際。」不喊口號、不做表面功夫,靠著真材實料的技術和腳踏實地的努力,鄭教授將推動臺灣的養殖業不斷精進、不斷前進。

圖片來源:以上圖片由 鄭安倉教授提供。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