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魚素材

得天獨厚的漁場環境

臺灣東北部海域擁有地形性湧昇流及冷暖海流 (黑潮、大陸沿岸流等) 交會所形成潮境,豐富的營養物質在海洋生態系統的運作之下形成了極佳的生物棲地,成為了各式漁業的重要漁場。其中東北部鯖鰺漁業為臺灣產量最大的沿近海漁業項目,同時也帶動了造船、修船、網具製造到海上的漁業活動人力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對漁民的生計乃至全國漁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圖表-黑潮

黑潮是北太平洋西岸的一股暖流,起源於北赤道洋流,從菲律賓外海穿過臺灣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大陸沿岸流則為因風力或河流入海作用,形成沿著局部海岸流動的海流,圖中所示為順著東北季風由北邊而來的大陸沿岸寒流。

圖表-黑潮湧昇流

黑潮湧昇流,係指海洋底層海水向上湧昇的現象,源於海洋底層的豐富營養鹽隨湧昇流帶至海水表層,經海藻等海洋植物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營養鹽轉換成有機物供海洋浮游動物攝食,而此次級生產量高的海域,聚集依此為食的魚類形成漁場,因此漁業資源豐富。(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天然的黃金漁場—湧升流

鯖鰺資源面臨之困境

魚素材

捕撈技術提升漁獲能力增加

70 年代鯖鰺漁業的漁法以大型圍網漁業為主,該漁業以船團式的方式經營,過去約有 8 組鯖鰺大型圍網的船團於臺灣東北部海域作業。由於漁船噸數大、人力需求與耗油量高,逐漸被扒網所取代,至 101 年大型圍網已完全消失。扒網的高機動性、高漁獲效率、低人力需求及低油耗成本等優勢,吸引了許多業者的投入及投資。隨著捕撈技術提升,漁獲能力大幅增加,研究發現花腹鯖性成熟體長下降、成長速度加快、極限體長減少等過漁徵兆。

圖片-圍網作業方式示意圖

.圍網作業方式示意圖

圖片-扒網作業方式示意圖

.扒網作業方式示意圖

鯖鰺漁業歷年作業船組數及漁獲量

圖表-圍網與扒網發展期
魚素材

異常環境壓力的影響

水溫對臺灣周邊海域鯖鰺漁業資源的分布及產卵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漁獲量起伏由黑潮流態決定。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對鯖鰺魚群洄游造成影響。

三種鯖鰺中,白腹鯖的分布與習性偏向陸棚與冷水性,漁場水溫的上升對白腹鯖的影響較為顯著。 105 年夏季魚場特殊海溫事件,透過海水表面溫度監測發現因異常暖水團入侵陸棚,形成之水團陷阱阻擋白腹鯖洄游路徑,造成白腹鯖無法順利洄游,而滯留於臺灣東北部漁場。大量小體型漁獲的出現,對漁民而言造成不小的恐慌。

104 與 105 年度夏季月平均海水表面溫度比較

圖表-104與105年度夏季5~6月平均海水表面溫度
圖表-104與105年度夏季7~8月平均海水表面溫度
圖表-北方暖水形成水團陷阱

105 年 7 月水團陷阱阻擋白腹鯖洄游路徑,而滯留於臺灣東北部漁場,造成大量小鯖魚被捕獲。
圖上藍點所示為該年度捕獲白腹鯖之水域。

魚素材

鯖鰺復育從資源調查開始

為掌握臺灣周邊海域鯖鰺漁業資源動態、漁船作業時空特性及漁獲物種比例等資訊,以傳統生物數據量測並與多組漁民標本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提供漁獲資訊作為分析及產值、產量推估之基礎,依據不同的屬性加以整合彙以利後續分析應用。

圖示-生物樣本之收集分析

生物樣本之收集分析

前往鯖鰺漁業主要卸漁港口(八斗子、深澳、澳底及南方澳等漁港)隨機選取生物樣本,執行實地魚種鑑定並量測體長及體重,並進行解剖採樣,以取得內臟重、肝臟重、胃重及生殖腺重等生物數據。

圖示-資源評估

資源評估

利用所收集生物資訊,建構鯖鰺魚類之成長方程式與生殖腺指數、性成熟比例、50%性成熟體長等資源狀態參數,據以評估魚群資源現況分析鯖鰺魚種之資源狀態。

圖示-漁業活動資料之收集

漁業活動資料之收集

蒐集鯖鰺漁業作業資料,包括樣本戶作業報表、船位資料等,並進行單位努力漁獲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標準化,其相關因子包括年效應、月效應、漁區效應、漁法效應、船噸位效應、表水溫效應等,以顯示年間及未來趨勢變化。

圖示-資料庫的彙整及建立

作業漁場空間資料分析

以歷年樣本船作業位置與漁獲資料分析漁場空間分布特性,建立漁獲率(量)與環境變因的經驗模式,分析主要漁場環境變化與鯖鰺來游量的關係。

臺灣沿近海鯖鰺作業漁場及熱點分布

106~109 年花腹鯖 魚場分布圖

106~109年 花腹鯖 漁獲量與努力量

魚素材

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鯖鰺主要漁獲魚種-花腹鯖產卵期約在每年 1~5 月,當產卵期開始,東海的花腹鯖會大規模的南移至東海南部及臺灣周邊海域的「產卵場」 ,產卵後隨著夏天的海水溫度增加,花腹鯖又會逐漸北移至「育成場」,成長期為每年之 6~12 月;白腹鯖,另一種重要的鯖鰺漁業魚種,相較於花腹鯖的地理空間分布,白腹鯖的漁獲熱區偏北,其產卵期約在每年的 3~5 月之間。真鰺的產卵場包含彭佳嶼海域、東海南部至龜山島海域,生育場則主要為臺灣東北部沿岸與彭佳嶼海域延伸至東海,其產卵期約在每年的 3~5 月,真鰺幼魚約於每年 9 月至次年 4 月長至漁獲體長並加入「漁場」 。

縱觀三種魚類的習性,我國於 102 年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規定以扒網或圍網漁具捕撈花腹鯖、白腹鯖及真鰺為主要漁獲物之鯖鰺漁船,每年 6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於鯖鰺魚類成長期間,禁止該等漁船於北緯 24 度以北海域從事鯖鰺漁業作業;另於 108 年新增鯖鰺產卵期間禁漁期,每年農曆 12 月 29 日至翌年正月 18 日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經由前揭措施,讓鯖鰺漁業資源得以休養生息。

圖表-臺灣北部鯖鰺之育成場、產卵場及漁場分布

管理辦法推行成果

魚素材

族群中高齡魚比例增加、體長提升

• 平均體長

比對禁漁期推動後鯖鰺漁獲的平均體長,花腹鯖及白腹鯖體型均有明顯改善。

禁漁期推動前 5 年,花腹鯖平均體長 25 公分至 28 公分,推動禁漁期後,102 年至 109 年平均體長已達 30 公分以上;白腹鯖平均體長 23 公分至 26 公分,推動禁漁期後,102 年至 109 年平均體長為 26 公分至 30 公分,漁獲最大體長亦由 40.9 公分提升至 43.8 公分。

圖表-花腹鯖體長變化
圖表-白腹鯖體長變化
圖表-真鰺體長變化
平均體長

• 漁獲年齡組成

漁獲利用之年齡乃水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評估指標,透過年齡組成分析漁獲環境壓力的變化。花腹鯖漁獲高齡魚的比例明顯較禁漁實施前來得高且逐年增加,推測是禁漁後漁撈壓力變小,因此高齡魚的比例上升,亦可說明花腹鯖漁獲平均體長明顯增大之原因;白腹鯖漁獲年齡組成除了 97 年低齡魚佔大部份外,98 年至今呈現週期性變動;真鰺在禁漁後幾年高齡魚的漁獲比例較禁漁前高。

圖表-花腹鯖漁獲年齡組成
圖表-白腹鯖漁獲年齡組成
圖表-真鰺漁獲年齡組成
漁獲年齡組成

未來展望

魚素材

符合國際規範,評估訂定總許可採捕量 (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

目前鯖鰺漁業管理制度以禁漁期及禁漁區為主要手段,若能進一步實施總許可採捕量制度,與周邊利用鯖鰺漁業資源之國家進行交流與協商,建立總量管制機制,相信能更有效的控制漁獲量在合理範圍內。

總許可採捕量係藉由評估漁業資源的再生產力,考量漁業資源的管理面、經濟面、市場面與環境面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總可捕量,一方面讓漁業資源不被過度利用,一方面也將市場導向秩序化,讓魚價處於更合理的水準。透過投入限制與產出控制的雙重管理機制,將有利於鯖鰺漁業資源的永續發展。

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及相關管理規範修法大事紀

同心圓素材
  • 魚素材

    108.10.9 訂定發布「鎖管棒受網漁業管理辦法」

    一、鎖管棒受網漁船不得於地方主管機關依本法所定禁止燈火漁業作業海域範圍內從事鎖管棒受網漁業;總噸位20以上鎖管棒受網漁船,不得於臺灣本島距岸3浬內從事鎖管棒受網漁業。
    二、鎖管棒受網漁船每年農曆 2 月及農曆 10 月禁止於北緯24度30分至26度之間海域捕撈鎖管,前揭禁漁期間赴北緯26度以北海域作業者,應向區漁會登記後轉漁業署備查。
    三、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所定禁漁期間 (每年 6 月及每年農曆 12 月 29 日至翌年 1 月 18 日),禁止於紅火心海域(北緯 24 度 30 分至 45 分、東經 122 度 0 分至 6 分)內作業

    魚素材
  • 魚素材

    108.1.7 修訂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魚素材

    新增鯖鰺產卵期間禁漁期:每年農曆 12 月 29 日至翌年正月 18 日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

  • 魚素材

    107.2.9 修訂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為使鯖鰺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除既有之成長期禁漁期,試辦產卵期間禁漁期:107 年 2 月 14 日至 107 年 3 月 5 日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

    魚素材
  • 魚素材

    102.4.16 修訂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魚素材

    修正禁漁區規定:總噸位未滿50之鯖鰺漁船,禁止於臺灣本島距岸6浬內從事集魚、圍捕、汲撈及漁獲轉載;總噸位50以上之鯖鰺漁船,禁止於臺灣本島距岸12浬內從事集魚、圍捕、汲撈及漁獲轉載。

  • 魚素材

    102.2.27 訂定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一、訂定鯖鰺漁船禁漁區:總噸位未滿50之鯖鰺漁船,禁止於臺灣本島距岸 6 浬內從事集魚、圍捕、汲撈及漁獲轉載;總噸位 50 以上之鯖鰺漁船,禁止於臺灣本島距岸 12 浬內從事集魚、圍捕、汲撈及漁獲轉載。
    二、規定赴北緯 24 度以北海域(東北海區)作業之鯖鰺漁船,均應取得作業許可。
    三、鯖鰺漁船赴東北海區作業應遵守每年 6 月份之成長禁漁期

    魚素材

研究團隊介紹

人員照片
研究人員

呂學榮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