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市場需求

午仔魚肉質細膩、口感鮮美、脂肪及蛋白質含量豐富,而深受國外民眾喜愛,遂成為近幾年國內養殖水產品外銷的新興魚種。

全球生產午仔魚的國家包含臺灣 (49%)、印尼 (41.4%) 及伊朗 (7.6%) 等地,產量佔全球產量約 98%,其中臺灣為養殖生產為主 (97%),印尼及伊朗則全為捕撈 (詹,2020)。依據經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統計資料庫顯示,全球養殖午仔魚國家包含臺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臺灣地區生產量佔約 98% 。

照片:午仔魚料理參考圖

.午仔魚料理參考圖

亞洲地區午仔魚養殖生產國家產量

圖表-亞洲地區午仔魚養殖生產國家產量

全球生產午仔魚的國家產量比

圖表-全球生產午仔魚的國家產量比
2011 年至 2020 年午仔魚出口量值及分佈
(資料來源: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漁業署)

.依據歷年漁業年報統計資料顯示,午仔魚產量亦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並於 2020 年已超過 12,000 公噸,並以中國大陸及香港為主要出口地區

產業面臨的挑戰

現今養殖產業陸續面臨海洋資源枯竭、天災、氣候異常或場域污染等挑戰。午仔魚更由於外銷量及內需市場大幅成長,產業迅速發展,為因應市場需求量增加,部分業者考量產能或利潤,遂採用高密度養殖。然而,高密度養殖的容易引起環境惡化或疾病爆發,不當的藥物使用則造成藥物殘留等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養殖安全,讓民眾食得安心,並維護產業的永續競爭優勢,成為午仔魚養殖業者的挑戰。

圖表-養殖產業面臨問題:1.及觀季候變異(寒流、豪雨等)2.池底環境惡化(底土老化)3.水源環境汙染(工業、畜產業)4.病原變異問題(高致病性)5.養殖用藥與安全(藥殘問題)6.從業人口高齡化(產業銜接斷層)

問題盤點

圖示-整池消毒工作未確實

整池消毒工作未確實

業者普遍未確實進行整池消毒工作,池底留下大量有機物質、殘餌、排泄物或病原生物。

圖示-水底質未處理完全

水底質未處理完全

養殖池經過高密度放養及剩餘殘餌而堆積的有機物的條件下,經過長年累月使用而使得水底質滋生病菌。養殖戶若未將水底質處理完全,將增加養殖環境條件變差的風險而造成大量有機質累積而產生氨氮、亞硝酸或硫化物等問題。

圖示-益生菌擴培困難

益生菌擴培困難

益生菌雖然有提高育成率的效果,但市面上菌株良莠不齊,且無標準使用方法,使用後不但沒有防疫成效更徒增業者的養殖經營成本。

圖示-消毒劑易造成魚體傷害

消毒劑易造成魚體傷害

傳統午仔魚的養殖採用 AB 劑為消毒劑,但 AB 劑的使用易造成魚體傷害。

午仔魚低(零)用藥養殖管理技術之開發

午仔魚低(零)用藥養殖管理技術之開發流程:基礎研究(疾病篩選與防治)→應用研究(開發並建構複合效能菌體酵母粉及水解魚粉(功能性飼料))→技術研發(標準化安全養殖管理)→商品化(突破菌體配方與量化技術)→產業擴散(示範效益,加速產業轉型)

.午仔魚低(零)用藥養殖管理技術之開發流程圖

基礎研究-疾病防治

午仔魚易因驚嚇、捕捉猝死,若有鳥群飛過或者大型車輛經過的震動,皆可能讓魚群避開水面而停止攝餌。午仔魚不耐寒,水溫下降到 18 度就停止攝食,低於攝氏 12 度以下會死亡。夏季 (7-8月) 高水溫期,若伴隨水質不良或過度密集飼養,易爆發鏈球菌感染;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是弧菌感染症的流行季節,早夏時期則有發光桿菌病好發的機會(吳,高雄市動保處)。

午仔魚常見病原菌
午仔魚常見病原菌
感染菌種 症狀
瓶鼻海豚鏈球菌
(Streptococcus iniae)
全身性菌血症之病理學變化為主。肝臟、脾臟、腎臟等臟器均以泛發性血管內凝血為主要病變。各組織細胞間細有大量纖維性滲出物、變性樣紅血球細胞、單核球堆積及球狀細菌團塊為主要。
無乳鏈球菌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午仔魚感染無乳鏈球菌之組織病理學變化則以全身性菌血症之多發性局部壞死與肉芽腫為主要病變,如鰓部小血管內亦有充瘀血之血管擴張且其內堆積大量鏈球菌菌塊,肝臟脾腎等內臟器官均有相同之病灶變化。
發光菌
(Photobacterium damsela subsp. Piscicida)
發光菌感染之午仔魚其脾臟可見多發性凝固樣壞死與肉芽腫病變為主,高倍力下更可清楚見肉芽腫病灶區外圍明顯大量細菌團塊堆積。
臨床上發病魚隻呈現虛弱、食慾減退、體表及肛門周圍皮膚潮紅出血、魚隻靠岸及死亡等疫情,剖檢可見鰓絲充血,黏液增多及多發局部白色結節,此外可見肝臟、脾臟、腎臟腫大充出血及密發0.5~2 mm大小之灰白色壞死結節。
弧菌
(Vibrio)
弧菌症為水生動物重要細菌性傳染病,所有海水魚皆可能對弧菌具感受性,其種別眾多,對不同的弧菌感受性因魚種而異,感染之午仔魚其腎臟低倍下可見間質細胞多發局部至瀰漫性壞死伴隨炎症細胞浸潤,高倍可見腎小管細胞壞死;其他臟器包括肝臟、脾臟亦有多發局部壞死

資料來源:高雄市動物保護處|水產動物及家畜禽檢驗資訊

應用研究-安全資材研發

一、開發複合效能菌體

開發針對養殖環境維護與疾病防禦之複合效能菌株,對於氨氮、亞硝酸與病原菌的控管均有實質的成效,不但能增加養殖育成率,更能進一步維護養殖還就並達到節水省電的目標。

二、發展功能性飼料

應用酵母粉與水解魚粉開發功能性飼料,有效提升魚體成長率、免疫力以及降低疾病發生機率。

技術研發-標準化養殖管理技術的建立

午仔魚友善生產與安全管理技術

.「午仔魚友善生產與安全管理技術」標準操作流程

商品化-量化技術

以漁溶漿作為菌株營養來源,並透過改善水源消毒技術、培養條件控管與減少人為操作疏失造成菌體汙染問題等標準操作流程,突破效能菌株的低成本量化生產配方與培養技術,建構符合業者應用需求之量化技術,提高業者落實安全養殖之意願。

光合複合菌量化培養技術標準操作流程
效能益生菌(複合光合菌)量化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過程
效能益生菌(複合光合菌)量化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過程:步驟 1. 效能益生菌接種,步驟 2. 菌種實驗室培養,步驟 3. 菌種量化培養 (第一階段),步驟 4. 菌種量化培養 (第二階段),步驟 5. 實際應用

技術擴散-推廣輔導

開拓包含林邊、佳冬、枋寮共計15 場示範場域、2 個示範產銷班、1個生產合作社等在地午仔魚安全養殖示範場域與示範業者,並透過教育訓練與技術座談輔導在地業者。

團隊所建構之在地友善養殖管理技術示範與效能益生菌種原供應場域

.團隊所建構之在地友善養殖管理技術示範與效能益生菌種原供應場域

研發效益

研發效益流程:提高生育率(複合效能菌株可提高育成率與改善養殖環境條件)→降低生產成本(有效保持養殖環境, 並可達到節水省電與提升養殖效益之目標)→減少用藥(用藥可減少 50% 以上並已有無用藥養殖方式的成功案例)→提高品質(發展無用藥的安全產品,可發展高價之安全健康品牌)產業擴散(教育訓練與技術座談輔導在地業者友善養殖相關應用技術,受惠漁民至少500人以上)

.研發效益流程圖

研究團隊介紹

人員照片
研究人員

謝嘉裕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人員照片
研究人員

陳石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

人員照片
研究人員

陳瑞雄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

人員照片
研究人員

鄭安倉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